第852章 裂风(1 / 4)
这些册子上记载的内容芜杂。
多是口耳相传的歌谣、残缺的祖辈迁徙传说。
几页粗浅得不成体系的“力士诀”运气法门、甚至有关于某种本地草药处理心痛的简单记录。
这些便是十万年奴役中,如履薄冰般保存的“残破典籍”、“族谱”、“手札”。
“这些都是宝贝!”
一位自称曾替妖族“文书”,实为账房奴隶的老夫子激动得胡须直颤,他颤抖的手抚过一卷裂开的兽皮。
“这上面记着‘火绒草’的辨认法子!还有一句老话:‘北山出黑石,遇水化精铁’,不知真假,但,但总比没有强!”
最吸引人的,是几位“说书人”的角落。
他们并非饱学之士,只是记忆奇好的老农或游商后代。
当夜幕初降,壁垒之光变得柔和,便有孩童、妇人,甚至一些结束巡守的裂风营汉子围拢过来。
“那时啊,咱们徐洲的平原广着呢,春天麦浪跟金子海一样!武王爷,骑着龙马,从天而降,手中的大戟就朝那长着三个头的妖狗王劈下去,一劈就掉一个脑袋……”
一个没牙的老翁,声音像锈刀刮着骨头,情节破碎混杂着荒诞,却将“武王征伐”、“大秦龙旗”这些几乎被抹去的集体记忆硬生生钩勒出来。
听众屏息凝神,浑浊的眼睛里,首次映出了不属于这黑暗时代的光影。
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与传说,被几位随军书记官努力记录整理。
它们粗陋,却是属于徐洲的、未被妖族彻底扭曲篡改的文明星火。
在肃杀的军营和简陋的聚居地中,悄然播撒,滋润着干涸的心田,重建着“徐洲”的概念。
堡垒西北角,紧邻军需库的,是“暂易所”——
一个临时搭起的大草棚。
棚内摆着几张条案。
左侧挂着块木牌:“收:地筋草每担十点、劣血铁矿百斤五点、妖石碎屑带纹路者,视质议价、未辨认药株经医官验后核点……”
牌子下方,是一个个代表“贡献点”的粗糙竹签筹码,刻着简单的秦字数字。
右侧则写着:“兑:盐两勺/点、粗葛布半尺/点、净水一桶二十点、粟米粥一碗三点……”
这简陋的体系,是遗民司与军需官扯皮无数,才定下的“内部临时贡献点”制度。
一个壮硕的遗民汉子,背着沉重的半篓“地筋草”,在“暂易所”门口探头探脑,犹豫再三才递上去。
执事的老吏抓起一把嗅了嗅,挑剔地掂量着:“含水多了点,算你九点半!”
汉子不敢争执,默默接过来一把刻着“十”的竹签,转头就去兑了粗盐和两碗稠粥,迫不及待地蹲在墙角,将粥喂给怀里虚弱的幼子。
也有胆大的遗民,将在清理战场时偷偷藏下的几块指甲盖大小、黯淡无光的“影蜥妖丹碎渣”,忐忑地拿出来。
当值兵士皱着眉,最终还是报给上司。
片刻后,一个低级军官过来,低声说了几句,竟破例给了他三点!
那汉子欢天喜地换了巴掌大一块粗布离去。
最令人称道的意外收获,是在一处坍塌的遗民老宅废墟下,挖出半块浸透了泥水的石板,上面用炭条刻着模糊的图案和描述。
一个懂药的老妪辨认许久,激动地拍腿:“是……是‘山栗馍馍’的做法!用妖巢边苦根磨粉,掺上烤山栗肉!以前老祖宗避灾吃的!省粮,扛饿!”
这简陋的“徐洲古食谱”瞬间成了新宠,被火速拓印分发给各灶房,也算是在粮秣紧张时期的救急。
传送光阵再次亮起。
新一批光柱的声势小了很多,落点也移至堡垒后方更开阔的安全区。
从光芒中走出的不再是纯粹的军阵。
二十名身穿工部样式短衫的工匠,背着沉重的工具箱和符箓笔。
一支由六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