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1章 承祚之史(2 / 3)

加入书签

刚到广阳,尚未入蓟县,公綦稠便下令让牵招领护乌桓校尉部回军待命,并要求宗员召回义军,去冀州讨伐张角。

宗员当然不肯,随即公綦稠便以其职务向牵招下了军令,强制要求牵招讨伐刘备——他声称刘备挟持宗员,以至祸乱幽州,属于谋逆大罪。

牵招当然不从,直接辞去了职务,高呼:“吾举义军赴冀州,何人与我同去”

护乌桓校尉部兵士追随牵招日久,且很多都与刘备相熟,纷纷去职随牵招而去。

广阳各家豪族也全都离散,不愿惹此是非。

刘备本来还打算用广阳各家的人手和资源安置矿奴,但广阳大军一夕之间全都散了,搞得刘备措手不及。

再加上雍奴县的老弱也需要安置,一时间脱不开身,也腾不出那么多人手攻取渔阳。

最重要的是,公綦稠这么一搅合,便没人再有讨逆的名义了,刘备若自行攻打渔阳,是真会被视为造反的。

只能先以安民为重。

宗员召公綦稠入蓟县劝告,但公綦稠却不肯,声称广阳全是不服王命的黄巾贼,说宗员肯定受人挟持……他自去了右北平,与右北平太守刘政混到了一起。

而随后不久,北中郎将卢植有军令传来,措词极为严厉,指名道姓要求刘备入冀州随军讨伐张角。

……

……

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。

乱世的历史尤其如此。

家师曾说,史书记的是过去的事,是已故之人的事,所以这叫‘故事’。

故事是人编的,或许史官能做到秉笔中正,但那些已故英雄的神异与豪言,却无人能亲眼所见……那自然得编一编。

再说,史官毕竟是官,且多为世代传继之官。

是官,便有官的难处。

哪些能写,哪些莫记,哪些要编,哪些要实……都是要有数的。

若是非要以笔为天下衡,事事照实以录,那这史官就得如太史公一般落罪赴刑了。

所以史书向来惜字如金,一句‘岁饥,民相食’,寥寥几个字,便记载了千万人的生死。

同时,史书也往往不惜千言——若是落到名门显贵之祖辈,那便是碌碌无为也得写进书里,还要称赞一番无为而治,当受万世铭记……

谁让草民没有字呢。

人若是没有字,那史书上便没有字。

生与死,便都是小事。

我叫陈封,家父名讳九尺,他没有字。

我本来也不该有字,但家父用性命为我挣得了前途,使我有了师门,也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
我的命运,是因道义改变的。

从那时起,我便明白,奉忠守义可以福泽子孙,也可以使原本无字的卑微寒庶青史留名。

我得恪守道义,否则便对不起家父。

年初,家师接了师祖来西河。

我十五岁,刚过孝期,又是孤寒独活之人,家师便请德高望重的师祖提前为我表字,让我撑起家门。

师祖说,封字有建土培林之意,是祚禄延续之名,且我本也承了家父福荫,便为我表字‘承祚’。

家师当时听师祖说‘承祚’,愣了很久,随后问我有何理想。

我生来耳弱,难以听见细碎之音,这使得我很难过得了武选。

家师的武选有夜战闻声示警,也有金鼓战阵进退,这两项对大多数兵士而言不算难,但对我而言很难——如果身边有嘈杂兵士,我便很难听见远处的声音了。

精锐战兵必须是听力敏锐之人,我虽不甘,但也能理解,人各有短长,不能强求。

我无法得入近卫,便只能多读书。

耳边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