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余波与新生(1 / 4)

加入书签

《战斗生活》创刊号那带着浓重土制油墨气味、印在粗糙桦树皮纸上的字迹,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在野猪岭根据地这片看似封闭的山坳里,激起了远林薇预料的涟漪。

当老周和小梅将几十份墨迹初干、小心翼翼晾晒着的“报纸”

分到各个班排、后勤单位以及前来帮忙或探亲的老乡手中时,引起的轰动几乎是立竿见影的。

识字的人,迫不及待地围在一起,头碰着头,就着晨光或灶火,一个字一个字地念出声来。

不识字的人,则焦急地围在周围,催促着识字的同伴快念,听到精彩处,或出会心的笑声,或露出愤慨的神情,或陷入沉默的思索。

《月夜尖刀》里侦察班长王铁柱那有勇有谋的形象,让战士们倍感亲切,仿佛写的就是自己身边的某个战友;老周那篇《钢盔变锅记》,虽然文字朴实,却让后勤的同志们挺直了腰杆,觉得自己的劳动同样光荣而有价值;苏队长的《夏日防痢疾须知》,被卫生员们认真抄录,准备作为宣传材料;而那几孩子们写的童谣,更是被迅传唱开来,稚嫩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,给艰苦的生活平添了几分生气和希望。

林薇这个名字,也随之在根据地不胫而走。

起初,大家只知道她是上海来的、有文化的、腿受伤的女学生。

现在,大家看她的眼神里,多了几分由衷的敬佩和亲近。

战士们路过卫生队,会憨厚地笑着跟她打招呼:“林编辑,今天的报纸真好!”

后勤的妇女们会把自己舍不得吃的、烤得最香的红薯塞给她;连那些调皮的孩子,见到她也会规规矩矩地站好,响亮地喊一声“林老师好!”

这种被需要、被认可的感觉,像一股温热的泉水,滋润着林薇饱经磨难的心田。

她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,文字所蕴含的力量——它不仅能记录,更能连接人心,凝聚力量,点燃希望。

李政委特意来找了她一次,脸上是掩不住的欣慰和赞赏:“林薇同志,干得漂亮!

你这《战斗生活》一出来,可是给我们解决了不少思想工作上的难题啊!

大家看了,劲头更足了,都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见了,值得!

这就是我们需要的‘声音’!”

他当场拍板:“这份小报,要作为我们根据地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!

定期出版!

林薇同志,你就正式担任《战斗生活》的主编,需要什么人手,需要什么支持,尽管提!”

就这样,林薇在野猪岭找到了自己全新的定位和价值。

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、孱弱的逃亡者,而是成了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“笔杆子”

,成了能用文字为这片土地和这群人声的“林编辑”

、“林老师”

她的腿伤在苏队长的持续治疗和根据地相对(依旧是相对)安稳的休养下,恢复得很快。

虽然阴雨天伤处还是会酸胀不适,走路也因软组织损伤而略显僵硬,需要借助拐杖,但已经能够独立处理大部分日常事务,甚至可以短距离地独自慢行。

身体的逐渐康复,让她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《战斗生活》的采编工作中。

她开始有计划地走访根据地的不同单位,不仅是为了收集素材,更是为了深入了解这支队伍的灵魂。

她参加战士们的班务会,听他们讨论战术,也听他们倾诉想家的愁绪;她跟着垦荒队一起上山,虽然挥不动镐头,但可以坐在田埂边,听他们讲述开荒的艰辛和对未来的憧憬;她甚至鼓起勇气,跟随小股的运输队,在相对安全的区域内,体验了一次短途的物资转运,切身感受了穿梭于敌人封锁线下的紧张与不易。

这些经历,极大地丰富了她的视野,也让她的文字变得更加厚重和富有生命力。

《战斗生活》的第二期、第三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