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3章 笔与镐(3 / 4)

加入书签

心和革命者特有的乐观,深深震撼了林薇。

她看着李政委和老周那在困境中依旧闪烁着光芒的眼睛,看着那个简陋的油印滚子,心中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被彻底点燃了。

“政委,周大哥,”

她站起身,语气坚决,“手抄就手抄!

我可以负责编写和誊抄!

纸的问题,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办法?比如,用比较光滑的树皮内侧?或者,收集一些用过的、背面空白的纸张?”

老周眼睛一亮:“树皮……这个可以试试!

后山有种桦树,皮薄又光滑,剥下来处理一下,说不定能行!

用过的纸……我去各个单位问问,看看有没有废弃的信纸、文件之类的。”

“好!

那就这么定了!”

李政委一锤定音,“林薇同志,你就负责内容的编写和最终的誊抄。

老周,你负责解决‘纸张’和‘印刷工具’的问题。

我们双管齐下,争取尽快把《战斗生活》的第一期弄出来!”

任务明确,三人仿佛都看到了那虽然模糊却充满希望的未来。

一种在艰难中携手共进的战友情谊,在小小的木屋里弥漫开来。

从那天起,林薇更加忙碌了。

她拖着还未痊愈的伤腿,走访了根据地的更多角落。

她坐在垦荒队员休息的田埂边,听他们讲如何用人力拉犁,开垦出第一块梯田的艰辛;她蹲在后勤处的作坊里,看妇女们如何将破旧的军服缝了又缝,补了又补;她甚至鼓起勇气,找到那些从前线轮换下来休整的战士,请他们讲述战斗的经历。

起初,战士们对这个说话温和、带着书卷气的女同志还有些拘谨,但看到她认真记录的样子,感受到她真诚的态度,渐渐也打开了话匣子。

他们讲述伏击时的紧张,讲述战友牺牲时的悲痛,也讲述打了胜仗后的欢欣……这些质朴甚至有些凌乱的叙述,经过林薇的整理和提炼,变成了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和现场气息的短文。

老周那边也取得了进展。

他带着人剥回了不少桦树皮,经过浸泡、捶打、晾晒,虽然质地粗糙,颜色泛黄,但确实能在上面用笔清晰地写字。

同时,他也收集到了一些废弃的信封、文件背面,虽然零零碎碎,但聊胜于无。

而林薇那支派克钢笔和沈惊鸿为她准备的、尚未动用的优质墨水,此刻成了珍贵的“战略物资”

她小心翼翼地使用着,每一个字都力求工整清晰。

夜晚,卫生队的木屋里,其他伤号渐渐睡去,林薇就着那盏光线昏黄的油灯,伏在由两块木板拼成的“书桌”

上,开始了她作为《战斗生活》“主编”

兼“主笔”

兼“抄写员”

的工作。

窗外山风呼啸,松涛阵阵。

屋内,笔尖在粗糙的树皮纸或废旧纸张上划过,出沙沙的声响,如同春蚕食叶,静谧而充满力量。

腿伤依旧会疼,饥饿感也时常袭来。

但当她沉浸在这些由鲜血、汗水和信念凝结的文字中时,那些生理上的不适仿佛都退得很远。

她感觉自己手中的笔,不再仅仅是书写工具,而是化作了一把无形的镐头,与根据地里那些挥舞着实体镐头垦荒的队员们一样,都在为同一个目标,开垦着希望的田野。

第一期的内容渐渐成型:有讲述一次成功袭击日军运输队过程的《月夜尖刀》;有介绍后勤处改造日军钢盔为锅具的《土法巧匠》;有苏队长撰写的《夏日防痢疾须知》;还有林薇根据孩子们口述整理的、充满童真和对抗战理解的童谣《打东洋》……

看着那一张张写满字、形态各异的“报纸”

雏形在桌上堆积起来,林薇的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。

这不再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