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5章 潘岳《关中诗十六章 其十五》(1 / 3)
关中诗十六章·其十五
潘岳
既克其师,将止其乱。
登此西岳,望国之蕃。
黍稷既登,笾豆有践。
膳夫司荐,式宴且衎。
谁其赞之,我有高贤。
渐离风尘,混入丘园。
农不易亩,工不改肆。
弦歌载路,欢洽四塞。
……
赏析:
《关中诗十六章·其十五》描绘了战争胜利后,国家从战乱走向和平繁荣的景象,表达了对贤才的赞誉以及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歌颂,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社会图景。
一、主题思想
1. 战争胜利与社会安定:“既克其师,将止其乱”开篇点明战争取得胜利,即将结束混乱局面,突出战争胜利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,为全诗奠定了和平的基调,展现出人们对结束战乱、恢复安宁生活的渴望。
2. 国家繁荣的愿景:“登此西岳,望国之蕃”通过登高望国,表达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殷切期盼。诗人借登上西岳华山远眺,想象国家呈现出繁荣景象,反映出对国家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,体现了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关注与期待。
3. 丰收与欢庆:“黍稷既登,笾豆有践。膳夫司荐,式宴且衎”描绘了丰收后的场景。谷物丰收,祭祀礼器摆放整齐,人们举办宴会欢庆,展现出物质富足、生活欢乐的画面,反映出和平环境下农业生产恢复发展,人们安居乐业,表达对和平带来美好生活的赞美。
4. 贤才的作用与归隐:“谁其赞之,我有高贤。渐离风尘,混入丘园”指出国家的治理得益于贤能之士的辅佐,肯定贤才对国家的重要贡献。然而,贤才在功成之后选择远离尘世,归隐田园,体现出对贤才淡泊名利品质的赞赏,也暗示了和平时期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。
5. 和平盛世的景象:“农不易亩,工不改肆。弦歌载路,欢洽四塞”描绘了和平时期社会各行业有序发展,百姓生活欢乐祥和的景象。农民安心耕种,工匠专心劳作,道路上弦歌不断,欢乐气氛弥漫全国,展现出一幅和谐、繁荣的社会画卷,表达对和平盛世的歌颂。
二、艺术特色
1. 场景描绘生动:诗中通过“黍稷既登,笾豆有践”“膳夫司荐,式宴且衎”等语句,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丰收后的祭祀和宴会场景,使读者如临其境,感受到欢乐氛围。“农不易亩,工不改肆。弦歌载路,欢洽四塞”则勾勒出一幅和平时期社会繁荣的全景图,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感染力。
2. 情感表达丰富:诗歌从战争胜利的欣慰,到对国家繁荣的期盼,再到对丰收的喜悦、对贤才的赞美以及对和平盛世的歌颂,情感丰富多样且层层递进,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,引发读者共鸣。
3. 结构层次清晰:诗歌以战争胜利起笔,接着表达对国家繁荣的愿景,再描绘丰收欢庆场景,阐述贤才作用与归隐,最后展现和平盛世景象,结构严谨,层次分明,使诗歌主题逐步深化,逻辑连贯。
三、文学价值
1. 反映时代风貌:此诗为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文学资料,反映出晋朝时期人们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,以及对国家繁荣、社会安定的追求,有助于后人了解晋朝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。
2. 艺术表现典范:其生动的场景描绘、丰富的情感表达和清晰的结构安排,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,展示了如何通过诗歌描绘社会场景、表达复杂情感以及构建有序结构,丰富了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。
……
解析:
1. 既克其师,将止其乱
- 解析:“既”表示已经,“克”意思是战胜,“其师”指代敌方的军队,所以“既克其师”表明我方已经成功战胜了敌人的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