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章 潘岳《关中诗十六章 其五》(1 / 3)

加入书签

关中诗十六章·其五

潘岳

悠悠上天,曰父母且。

无罪无辜,乱如此怃。

昊天不吊,我王不宁。

群后颙颙,忧心如酲。

览我家邦,既有颠覆。

沉忧孔疚,不可弭忘。

形影外求,寔云亡予。

蕴隆虫虫,群黎无辜。

方茂尔恶,相尔矛矣。

既夷既怿,如相酬矣。

……

赏析:

《关中诗十六章·其五》是潘岳《关中诗》系列中的重要部分,诗人以深沉而悲痛的笔触,抒发了对国家动荡、百姓受苦的忧思,展现出对时局的深刻洞察与无奈。此诗围绕对上天的质问、国家的困境、自身的忧惧以及各方矛盾等方面展开,情感真挚且强烈。

一、主题思想

1. 对上天不公的质问与怨怼:开篇“悠悠上天,曰父母且。无罪无辜,乱如此怃”,诗人将上天比作父母,本应庇佑众生,然而如今百姓无罪却深陷祸乱,表达出对上天不公的强烈质问。“昊天不吊,我王不宁”进一步强化这种情绪,指责上天不怜悯,致使国君不得安宁,体现诗人对上天在国家危难时刻未施援手的怨怼,反映出古人在面对无法解释的苦难时,对天命的质疑。

2. 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:“览我家邦,既有颠覆。沉忧孔疚,不可弭忘”,诗人目睹国家面临颠覆的危险,内心充满深深的忧虑与痛苦,且这种忧虑无法消除。这种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,展现出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感,表达对国家即将陷入绝境的痛心与无奈。

3. 对自身孤独无助的感慨:“形影外求,寔云亡予”描绘出诗人在困境中向外寻求援助,却发现无人能助自己摆脱困境,深刻表达出其孤独无助的心境。在国家危难面前,诗人不仅为国家命运担忧,也深感个人力量的渺小与无力,增添了诗歌的悲剧色彩。

4. 对各方矛盾的批判:“方茂尔恶,相尔矛矣。既夷既怿,如相酬矣”,生动刻画了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关系。当矛盾激化时,彼此怒目相向,如同持矛相对;而矛盾缓和时,又表现得如同相互酬答般友好。诗人借此批判各方势力只顾自身利益,不顾国家大局,致使国家陷入混乱,揭示国家动荡的内部因素。

二、艺术特色

1. 鲜明的情感表达:诗歌情感浓烈且直接,通过对上天的质问、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、自身孤独无助的感慨以及对各方矛盾的批判,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悲痛、无奈与愤怒。这种强烈的情感表达,极易引发读者共鸣,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的艰难与诗人内心的煎熬。

2. 生动的对比描写:“方茂尔恶,相尔矛矣。既夷既怿,如相酬矣”运用对比手法,将各方势力矛盾激化与缓和时的不同表现进行鲜明对比,使各方势力为私利而争斗、不顾国家利益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,增强诗歌的讽刺效果与表现力,深刻揭示国家混乱的根源。

3. 比喻与象征手法的运用:将上天比作父母,却以百姓无辜遭乱的现实形成反差,这种比喻增强对上天不公质问的力度,象征国家本应受上天庇佑却未得。同时,“蕴隆虫虫”以闷热的天气象征国家局势的紧张与混乱,使抽象的局势具象化,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国家所处的危急状况。

三、文学价值

1. 时代精神的反映:此诗真实反映晋朝动荡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社会矛盾。通过诗人的描写,后人能了解当时国家面临的危机、百姓的苦难以及各方势力的纷争,为研究晋朝历史提供独特的文学视角,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2. 文学表现手法的贡献:在文学创作上,该诗在情感表达、对比描写及比喻象征手法运用上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借鉴。其浓烈的情感抒发方式影响后世抒情诗发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