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8章 陶渊明《感士不遇赋》(8 / 9)
,动众人之悲泣。
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,感动众人悲痛哭泣。
40. 商尽规以拯弊,言始顺而患入。
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,进言开始被采纳,随后灾祸却降临。
41. 奚良辰之易倾,胡害胜其乃急!
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,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!
42. 苍昊遐缅,人事无已。
苍天高远,人事无穷无尽。
43. 有感有昧,畴测其理?
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,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,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?
44. 宁固穷以济意,不委曲而累己。
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,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。
45. 既轩冕之非荣,岂缊袍之耻?
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,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?
46. 诚谬会以取拙,且欣然而归止。
确实是因为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,姑且欣然归隐。
47. 拥孤襟以毕岁,谢良价于朝市。
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,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。
……
全译:
过去,董仲舒创作了《士不遇赋》,司马迁也写过同样主题的文章。我曾在冬者岁之余、夜者日之余、阴雨者时之余的闲暇时光,于讲学诵读的空当,拜读他们的文章,不禁心生感慨,惆怅万分。
践行诚信,思虑和顺,这是世人的美好品行;持守质朴,保持宁静,乃君子深厚的素养。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,虚伪之风便大行其道。民间之人不再坚守廉洁谦逊的节操,朝廷内外尽是急于钻营求进之心。那些心怀正义、志于大道的士人,有的在大好年华如美玉般被埋没;洁身自好、操守清廉的人,有的终生辛勤劳作却一事无成。故而伯夷、叔齐发出“何处归依”的悲叹,屈原亦发出“算了吧”的哀伤感慨。可悲啊!人寄身于世不过百年,转瞬之间生命便已消逝;树立德行如此艰难,即便建有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,却得不到丝毫赞赏。这便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,屡屡倾诉感慨而不能自已的缘由。
要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,大概只有依靠文章吧?我手抚书卷,踌躇再三,最终有感而作此赋。
可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,为何独独人类这般灵秀!人类禀受聪慧的神智,内心明澈,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。他们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,有的则致力于救助天下苍生;无论出仕还是隐居,皆不违背本分,常常傲然自得,顺遂自己的性情。然而,世风日下,如水流逝,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。细密的渔网裁好,鱼便惊恐逃窜;宏大的罗网制成,鸟即惊慌高飞。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察觉,于是逃离仕途,归乡务农。山峦巍峨,留住自身影子;河流深广,隐藏自身声音。他们遥念轩辕、唐尧的时代,不禁长久叹息,甘心贫贱,拒绝荣华。淳朴的源头已然久远且发生巨变,美与恶从此分道扬镳。推究诸多品行中最为可贵的,无过于做善事能让人愉悦。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,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,向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,在乡里间树立诚信和道义。以真诚之心待人而获显扬,不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。唉!人们随声附和,诋毁异己,憎恶超群出众之人;把善于谋划者视作糊涂,将品行正直者说成狂妄。胸怀至公之心且毫无猜忌,最终却蒙耻遭谤;虽怀揣美玉、手握兰花,徒然拥有芬芳高洁的品质,又有谁能明白?可悲啊!士人不被赏识的情形,在炎帝、帝魁的时代便已存在。只能独自勤勉修身,每日多次反省又怎可废弃?期望能及时增进德行,可时机到来却得不到眷顾。没有像爰盎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谈,想到张释之最终被埋没;同情冯唐在郎署中蹉跎岁月,幸亏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计谋。虽然希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