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3章 诸葛亮《出师表》(4 / 7)
、参军,此悉贞良死节之臣,愿陛下亲之信之,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。
- 解析:再次强调侍中、尚书、长史、参军这些人,“此悉贞良死节之臣”,都是忠贞善良、能以死报国的大臣。“愿陛下亲之信之”,希望刘禅能够亲近他们、信任他们。“则汉室之隆,可计日而待也”,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。突出这些贤才对蜀汉复兴的重要作用,鼓励刘禅重用贤才。
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
- 解析:诸葛亮自述身世,“臣本布衣”表明自己原本是平民百姓,“躬耕于南阳”说自己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。“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,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,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达。体现出诸葛亮早年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,与后文先帝的知遇之恩形成对比。
先帝不以臣卑鄙,猥自枉屈,三顾臣于草庐之中,咨臣以当世之事,由是感激,遂许先帝以驱驰。
- 解析:“先帝不以臣卑鄙”,刘备不因为诸葛亮身份低微、见识短浅,“猥自枉屈”,降低身份,委屈自己。“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”,三次到草庐中拜访诸葛亮。“咨臣以当世之事”,向诸葛亮询问当时天下的大事。“由是感激”,因此诸葛亮十分感动,“遂许先帝以驱驰”,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。详细叙述先帝的知遇之恩,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,为后文表明北伐决心做铺垫。
后值倾覆,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,尔来二十有一年矣。
- 解析:“后值倾覆”指后来遇到兵败,即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击败。“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”,诸葛亮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,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。“尔来二十有一年矣”,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一年了。强调自己追随先帝以来,历经艰难,始终不离不弃,进一步体现对蜀汉的忠诚。
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
- 解析:“先帝知臣谨慎”,先帝刘备深知诸葛亮做事小心谨慎,“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”,所以在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。表明诸葛亮受托之重,突出先帝对他的信任,也为下文阐述北伐是履行对先帝的承诺做铺垫。
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,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,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。
- 解析:“受命以来”,接受遗命以来,“夙夜忧叹”,诸葛亮早晚忧愁叹息。“恐托付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”,担心先帝托付的大事不能实现,从而损害先帝的知人之明。“故五月渡泸,深入不毛”,所以在五月渡过泸水,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,指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,体现他为完成先帝遗愿,不辞辛劳,尽心尽力。
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,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,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,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。
- 解析:“今南方已定,兵甲已足”表明经过南征,南方已经平定,兵员装备也已经充足,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。“当奖率三军,北定中原”,应当激励、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,平定中原。“庶竭驽钝,攘除奸凶”,希望用尽自己平庸的才能,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。“兴复汉室,还于旧都”,恢复汉朝的基业,回到旧日的国都洛阳,明确阐述北伐的目标和决心,表明这是对先帝遗志的继承和践行。
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。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,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。
- 解析:“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”,这就是诸葛亮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。“至于斟酌损益,进尽忠言”,至于处理事务,斟酌情理,有所兴革,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,“则攸之、祎、允之任也”,那就是郭攸之、费祎、董允等人的责任了。明确自身与郭攸之等人的职责分工,各司其职,共同为蜀汉的复兴努力。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