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9章 爱心的“甜蜜负担”(1 / 2)

加入书签

接下来的几天,“夕阳红爱心食堂”的热度丝毫未减。媒体的报道接踵而至,网络上的讨论也持续发酵。“张老师”这个名字,成了本地的“网红”,爱心食堂成了“正能量”的代名词。

源源不断的捐赠物资堆满了食堂后面原本就狭小的储物间,大米、面粉、食用油、各种时令蔬菜、肉类、牛奶、鸡蛋……甚至还有人捐赠了崭新的厨房用具和电器。现金捐款也数额可观,张桂芬和负责财务的王阿姨每天都在忙着登记、清点,常常忙到深夜。

志愿者的报名电话更是被打爆了。大学生、上班族、退休人员……各行各业的人都想来贡献一份力量。原本只有七八位固定老年志愿者的食堂,一下子涌入了几十号热情高涨的新面孔。

然而,巨大的善意也带来了“甜蜜的负担”。

首先是物资管理的问题。捐赠的物资种类繁多,数量庞大,很多物资的保质期不同,需要分类存放、妥善管理。以前王阿姨一个人记个小本子就够用了,现在不行了。各种米面油堆在一起,分不清是谁捐的,什么时候到期;一些不常用的电器被闲置在角落,蒙上了灰尘;甚至还有人捐赠了一些不太实用的物品,比如几箱高档巧克力,显然不适合老人日常食用。

“小林啊,你看这,”王阿姨愁眉苦脸地指着储物间,“东西太多了,我都快理不清了。昨天张老师想找袋面粉,翻了半天都没找到,急得满头汗。”

其次是志愿者的管理。新加入的志愿者们热情很高,但大多没有经验。有的年轻人手脚麻利,但性子急,给老人打菜时分量掌握不好;有的想帮忙,却不知道该做什么,在厨房里转来转去,反而添了乱;还有的纯粹是出于好奇或者“打卡”心态来体验一下,服务意识不强,与老人的沟通也显得生涩。

负责厨房统筹的刘叔就跟林晓雅抱怨过:“小林啊,不是我泼冷水,这新来的小年轻,热情是好,但做菜是个细致活,不是光有热情就行。昨天那个小姑娘,洗菜没洗干净,菜叶子上还沾着泥呢!还有切菜,粗细不一,有的还差点切到手。”

更让张桂芬和林晓雅头疼的是,一些捐赠者和探访者的“过度热情”。有的人来了之后,长枪短炮对着老人拍个不停,完全不顾及老人的感受;有的人会拉着老人问东问西,讲述自己的“爱心事迹”,把老人当成了抒发情感的对象;甚至还有个别企业,想借着食堂的名气搞商业宣传,提出要在食堂门口挂广告牌,或者要求老人们配合拍“感谢视频”。

“张老师,您看这个,”林晓雅拿着一份某保健品公司发来的合作意向书,“他们说愿意捐赠一批‘保健品’,但要求我们组织老人参加他们的产品推介会,还要让张老师您帮忙站台。”

张桂芬接过意向书,看都没看就扔在了桌子上,脸色有些难看:“荒唐!我们食堂是为老人服务的,不是给他们做广告的!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,以后都直接回绝!”她的语气斩钉截铁,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。

“还有那些来拍照的,”张桂芬叹了口气,“昨天陈奶奶跟我说,她吃饭的时候,好几个人围着她拍,她饭都没吃好,心里堵得慌。”

林晓雅理解张桂芬的心情。她们创办食堂的初衷,是为了给老人们一个温暖的家,一份可口的饭菜,一份精神的慰藉。现在,这份纯粹的爱心,似乎被一些附加的东西裹挟,变得有些复杂起来。

“张老师,这样下去不行,”林晓雅神情严肃地说,“我们必须尽快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,不然爱心就会变成负担,甚至可能偏离我们最初的方向。”

张桂芬疲惫地靠在椅背上,连日的忙碌和应酬让她有些心力交瘁。她看着窗外,阳光依旧明媚,但她的眼神里却多了几分忧虑。“小林,我听你的。你是文化人,有想法,你来牵头,我们一起把这个‘家’管好。”

林晓雅点了点头。她知道,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