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6章 代码织就的暖阳(2 / 5)
了!这比我写出任何复杂的算法都要有成就感!”
她的指尖在空气中快速地“敲击”着,仿佛已经开始编写那段名为“爱与温暖”的永恒程序。晨光透过菜市场的顶棚,洒在她和张老师的身上,也洒在了那些新鲜的蔬菜上,一切都显得那么充满希望。
从那天起,晓雅的“暖食”计划正式启动。这名字是她晚上回家后想的,温暖的食物,温暖的人心。
白天,她在公司做着本职工作,处理着那些关乎用户增长、流量变现的需求。晚上和周末,她便全身心投入到“暖食”小程序的开发中。
她首先做的是需求调研。她利用下班时间,一次次跑到爱心食堂,和张老师详细沟通。张老师虽然不懂技术,但她清楚自己需要什么,不需要什么。晓雅像个认真的学生,一边听一边记,时不时提出自己的想法。
“张老师,您觉得这个记账页面,是用表格形式好,还是用卡片形式好?”
“这个‘爱心捐赠’模块,我们是放首页还是单独做个入口?”
“志愿者报名需要填写哪些信息呢?”
后厨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,夹杂着抽油烟机的嗡嗡声和老人们的谈笑声,成了晓雅独特的“开发背景音”。有时候,她会帮着端菜,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;有时候,她会跟着张老师去菜市场,熟悉那些嘈杂的环境和形形色色的摊主,感受张老师日复一日的辛劳。
她发现,张老师虽然对智能手机不太熟练,但学习意愿很强。晓雅便画了简单的界面草图,一步步教张老师操作逻辑。
“张老师,您看,这里是‘今日采购’,点这个‘+’号,就能添加新的菜品了……”
“这里是‘爱心榜’,所有捐款捐物的好心人,我们都可以把他们的名字写在这里,感谢他们……”
张老师戴着老花镜,凑近屏幕,一个字一个字地看,嘴里还念念有词,像个刚入学的小学生。晓雅看着她认真的样子,心里暖暖的。她知道,自己编写的不仅仅是代码,更是连接爱心的桥梁。
**三、代码里的温度**
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
晓雅最初的设想是做一个功能全面的小程序,但很快发现,张老师和老人们的需求其实很简单,太复杂的功能他们反而用不来。她果断砍掉了一些华而不实的模块,把核心功能聚焦在“智能记账”、“食材溯源”和“爱心对接”上。
“智能记账”模块,她设计得极其简洁。考虑到张老师可能不擅长打字,她加入了语音输入和图片识别功能。张老师买完菜,对着手机说“土豆五斤,两块五一斤”,或者拍一张菜摊的价目表照片,系统就能自动识别并记录。她还根据张老师常买的菜品,做了一个快捷选择列表,一点就能添加。
“食材溯源”模块,晓雅实地走访了菜市场里张老师常光顾的十几个摊位,给每个摊位拍了照,记录了摊主姓名、主营菜品、联系方式,甚至还有张老师对每个摊位的“评语”——“李大叔的西红柿最新鲜”、“王阿姨的豆腐是卤水点的,香”。她还设置了价格波动预警,当某种菜品价格低于张老师设定的阈值时,会自动提醒。
“爱心对接”模块是晓雅花心思最多的。她设计了“我要捐赠”、“我要帮忙”、“我要订餐”三个入口。捐款金额可以自定义,也可以选择“捐一份爱心午餐”(定价10元)。捐赠后,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电子感谢证书。对于想来帮忙的志愿者,可以在线报名,选择擅长的领域(比如洗菜、做饭、陪老人聊天等)。考虑到有些独居老人行动不便,晓雅还增加了一个“爱心送餐”预约功能,不过这个功能需要志愿者支持才能实现。
为了让小程序更“接地气”,晓雅特意选择了温暖的橙黄色作为主色调,字体用了清晰易读的微软雅黑,按钮设计得很大,方便老人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