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5章 林晓雅的工作室(3 / 4)

加入书签

吹奏,他的眼睛微闭着,神情专注而陶醉。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,虽然杂乱,却充满了生命力。

晓雅没有打扰他,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外听着。那笛声仿佛有一种魔力,让她紧绷的心弦渐渐松弛下来。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,第一次拿起画笔时的那种纯粹的快乐,没有功利,没有目的,只是因为喜欢,因为想要表达。

不知过了多久,笛声停了。老人睁开眼睛,看到门口的晓雅,和善地笑了笑:“姑娘,喜欢听笛子?”

晓雅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:“爷爷,您吹得真好听。”

“随便吹吹,解闷儿。”老人摆摆手,热情地邀请她,“进来坐吧,喝杯茶。”

晓雅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了进去。老人姓杨,是当地的白族人,年轻时是个木匠,后来年纪大了,就守着这个老院子,种种花,吹吹笛子,日子过得简单而自在。

“我看你背着画板,是画画的吧?”杨爷爷给她倒了杯热茶。

“嗯,我是来这里参加一个艺术驻地项目的。”晓雅回答。

“画画好啊,”杨爷爷叹了口气,“我们白族人以前也爱画画,房子上,衣服上,到处都是画。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,会这些的人也少了。”

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有些褪色的刺绣,上面绣着白族传统的蝴蝶泉图案,色彩鲜艳,针法细腻。“这是我老婆子绣的,她走了好几年了。”

晓雅看着那幅刺绣,又看了看老人布满皱纹却眼神清澈的脸,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。她从背包里拿出速写本和铅笔,飞快地画了起来。这一次,她没有刻意去追求线条的精准或构图的完美,只是凭着感觉,将眼前的老人、院子里的花草、墙上的刺绣,以及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和淡淡的忧伤,一股脑地倾泻在画纸上。

她画得很快,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。她感觉自己仿佛与眼前的一切融为了一体,老人的笛声,花草的芬芳,时光的流逝,都化作了笔下的线条和明暗。当她停下来时,夕阳已经将院子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。

晓雅看着画纸上那个略显潦草却充满生命力的画面,眼眶有些湿润。她找到了,她终于找到了陈哲说的那口气,老周说的那份“魂”。原来,真正的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模仿,也不是凭空的臆造,而是艺术家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真诚对话,是情感的自然流露。

***在云南的最后一周,晓雅进入了创作的爆发期。她不再局限于画室,而是将画架支在了洱海边、山坡上、古镇的小巷里。她画阳光下泛着金光的稻田,画雨后云雾缭绕的苍山,画古镇里悠闲散步的老人和嬉闹的孩子,画夜晚星空下的篝火和跳舞的人们。她的画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线条变得更加流畅而富有弹性,色彩也更加大胆而鲜活,画面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

驻地项目结束时,四合院里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作品联展。晓雅展出了五幅油画,都是她在云南期间创作的。其中一幅,正是以杨爷爷和他的小院为原型的《笛声》。画中没有清晰的轮廓,只有色块和光影的交织,但那种宁静、悠远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却扑面而来,深深打动了每一个观看者。

陈哲也特意从北京飞了过来。当他看到晓雅的新作品时,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。“晓雅,你做到了!”他激动地说,“你的画里有了‘根’,有了‘呼吸’!这才是你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。”

晓雅看着自己的画,又看了看身边来自天南海北的艺术家朋友们,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平静和笃定。她知道,这次云南之行,不仅让她找到了艺术上的突破,更重要的是,让她对“自由”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自由不是逃避,不是天马行空的空想,而是建立在对生活深刻理解和真诚体验基础上的精神状态。它意味着你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我,有能力去表达内心的感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