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5章 林晓雅的工作室(2 / 4)

加入书签

南针’指向自由吗?自由不仅仅是空间上的,更是心灵上的。有时候,我们需要离开熟悉的轨道,才能真正听见内心的声音。”

窗外的小鸟不知何时飞走了,枝头恢复了宁静。林晓雅望着画布上那片躁动不安的色彩,心中某个角落似乎被触动了。是啊,她画了那么久的“自由”,可她对自由的理解,是否还停留在想象层面?

三天后,林晓雅收到了艺术驻地项目的入选通知。没有太多犹豫,她简单收拾了行李和画具,踏上了前往云南的旅程。

***抵达大理古镇时,正是清晨。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青草香和淡淡的烟火气。与繁华都市的钢筋水泥不同,这里的建筑是青瓦白墙,街道是凹凸不平的石板路,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下来,暖洋洋地落在身上。

驻地安排在古镇边缘的一个老式四合院里,院子中间有一棵巨大的香樟树,枝叶繁茂,投下大片阴凉。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位艺术家将在这里共同生活和创作。大家很快熟悉起来,有画油画的,有水墨画的,有搞装置艺术的,还有一位行为艺术家。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对艺术的执着,空气中充满了开放而热烈的创作氛围。

晓雅的房间在二楼,推开窗就能看到远处连绵的苍山和飘动的白云。起初的几天,她并没有急于动笔,而是像一个贪婪的孩子,尽情地吸收着这里的一切。她每天清晨去逛古镇的早市,看当地居民提着竹篮买菜,听他们用带着方言口音的普通话讨价还价;她沿着洱海边漫无目的地行走,看渔民划着猪槽船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劳作,看水鸟掠过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;她爬上附近的小山,在开满野花的山坡上坐下,感受山风拂过脸颊,看云卷云舒,日升月落。

这里的一切都与城市截然不同。没有了 deadle 的催促,没有了世俗的评判标准,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。她开始尝试用画笔捕捉这种松弛感,但画出来的东西总觉得有些刻意,像是在模仿明信片上的风景,缺乏灵魂。

“晓雅,又在‘写生’呢?”一个略带沙哑的声音在身后响起。

晓雅回过头,是同来的艺术家老周。老周五十多岁,头发花白,脸上布满风霜,据说年轻时曾在西北的戈壁滩待过很多年,画的一手苍茫雄浑的油画。

“周老师,”晓雅有些不好意思地收起画板,“感觉还是找不到感觉。”

老周凑过来看了看她的速写本,上面画着一些风景素描,线条工整,构图严谨,却少了一份灵气。“你太‘紧’了,孩子,”老周笑着说,“你看这山,这水,这云,它们是活的,是流动的。你用那么多条条框框去‘框’它们,怎么能画出它们的魂呢?”

“可是……我不知道该怎么放松下来。”晓雅有些迷茫。

“别急着画,”老周指了指院子里的香樟树,“你看那棵树,它想怎么长,就怎么长,从不刻意追求什么形状,可它美不美?你得学会‘看’,用你的心去看,而不是用眼睛。”

老周的话像一颗石子,在晓雅的心湖里激起了层层涟漪。用“心”去看?她尝试着放下画笔,只是单纯地去感受。她闭上眼睛,让阳光晒在眼皮上,感受那份温热;她伸出手,让风从指缝间流过,感受那份轻柔;她侧耳倾听,听鸟鸣,听风声,听远处隐约传来的歌声,感受那份宁静中的生机。

一天下午,晓雅独自一人走到了古镇深处的一条小巷。巷子很窄,两旁是高高的院墙,墙头上探出几枝火红的三角梅。她走到一个拐角处,忽然听到一阵悠扬的笛声。那笛声不似专业演奏家那般技巧娴熟,却带着一种原始而真挚的情感,时而欢快,时而忧伤,像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。

晓雅循声走去,在一个破旧的木门边停了下来。门虚掩着,笛声就是从里面传出来的。她轻轻推开一条门缝,看到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