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执圭之间:礼的敬畏与生命从容(2 / 8)
,深知手中之物关乎邦交、关乎信誉、关乎生死,怎能不心生敬畏,举止恭谨?春秋时期,晋国大夫韩宣子出使郑国,郑定公设宴款待。席间,韩宣子手持玉圭,始终保持着 “鞠躬如也” 的姿态,不敢有丝毫懈怠。郑国大夫子产见此情景,感叹道:“韩子之礼,君子也。” 韩宣子的恭谨,正是对玉圭所承载的责任的深刻认知 —— 他手中的玉圭,代表着晋国的尊严与信誉,他的每一个动作,都关系着晋郑两国的关系,这份重量,让他不得不心怀敬畏,举止恭谨。
在商周时期,执圭行礼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重要礼仪,是天子与诸侯、诸侯与诸侯之间表达诚意、确立关系的核心仪式。当使者手持本国之圭出使他国,圭便是国家的象征,是君主意志的延伸。《国语?周语上》记载:“穆王将征犬戎,祭公谋父谏曰:‘不可。先王耀德不观兵。夫兵戢而时动,动则威,观则玩,玩则无震。是故周文公之颂曰:“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,允王保之。” 先王之于民也,茂正其德而厚其性,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,明利害之乡,以文修之,使务利而避害,怀德而畏威,故能保世以滋大。’” 虽然这段记载讲述的是周穆王征伐犬戎的故事,但从中可以看出,在当时的邦交中,“德” 与 “礼” 是重要的考量因素,而执圭礼仪便是 “德” 与 “礼” 的外在体现。使者手持玉圭出使,便是以 “礼” 示好,以 “德” 服人,若对方接受玉圭,便是认可双方的关系,若拒绝,则可能意味着邦交破裂。
因此,执圭者的每一个动作,都不仅代表个人,更代表着整个邦国的形象与尊严。“鞠躬如也,如不胜”,正是这种集体荣誉感与个体谦卑心的完美融合:既为代表邦国而自豪,又为肩负使命而谨慎,这份复杂的情感,化作了躬身持圭的恭谨姿态,成为礼仪最动人的注脚。战国时期,赵国使者蔺相如出使秦国,欲以和氏璧换取秦国十五城。在秦王宫殿上,蔺相如手持和氏璧(虽为璧,但其象征意义与圭相似),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,始终保持着庄重的姿态,最终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,完璧归赵。蔺相如的举动,不仅是对赵国利益的维护,更是对礼仪尊严的坚守 —— 他手中的和氏璧,代表着赵国的信誉,他的每一个动作,都在向秦王传递着赵国的坚定立场,这份对邦国尊严的守护,让他的形象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佳话。
二、礼之细:动作中藏着的人心向背
《论语》对执圭礼仪的描述,精细到了极致:“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如有循。” 这并非繁琐的形式主义,而是 “礼者,理也” 的生动体现 —— 每一个动作细节,都对应着一份内心的情感与道理,都在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,在古代的礼仪典籍中随处可见,《礼记?曲礼上》便对行走、站立、坐姿等日常礼仪有着详细的规定,如 “立毋跛,坐毋箕,寝毋伏,冠毋免,劳毋袒,暑毋褰裳”,这些规定与执圭礼仪的细节描述一脉相承,共同构成了古代礼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上如揖,下如授”,描述的是执圭时的手部动作:将圭举起时,如同作揖一般恭敬;将圭放下时,如同授予他人一般郑重。这一上一下之间,藏着的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与诚意。举起如揖,是主动表达敬意,是 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” 的热忱;放下如授,是愿意交付信任,是 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 的承诺。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,有一些关于 “执圭” 的记载,如 “王执圭,望于河”“诸侯执圭,朝于王”,这些甲骨文的字形虽简单,但从 “执” 字的形态中,依然能看出手部动作的恭谨 ——“执” 字在甲骨文中像一只手拿着一件器物,手部线条弯曲,呈现出小心翼翼的姿态,与《论语》中 “上如揖,下如授” 的描述相呼应。
在邦交场合,这样的动作传递的是 “和平共处、互利共赢” 的意愿:我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