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执圭之间:礼的敬畏与生命从容(1 / 8)

加入书签

执圭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如有循。享礼,有容色。私觌,愉愉如也。

《论语?乡党》篇中这短短二十七字,如同一帧定格的古画,将古人执圭行礼的姿态描摹得淋漓尽致:“执圭,鞠躬如也,如不胜。上如揖,下如授。勃如战色,足蹜蹜如有循。享礼,有容色。私觌,愉愉如也。” 执圭者,手持象征邦国信用与君子德行的玉圭,其一举一动皆合于礼,一颦一笑皆显于心。这不仅是一套外在的礼仪规范,更是古人内心敬畏、谦逊、真诚的外化,是 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 的生动诠释。穿越千年的尘埃,当我们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看到那些纹饰精美的玉圭,在考古报告里读到与执圭礼仪相关的墓葬遗存,依然能从这些实物与文字的交织中,触摸到中华文明对 “礼” 的极致追求,感受到礼仪背后蕴藏的生命智慧。

一、圭之重:器物承载的文明重量

要理解执圭者的姿态,必先知晓圭之分量。圭,作为上古时期重要的礼器,并非寻常玉石,而是承载着政治秩序、道德准则与天地信仰的文化符号。这种器物的特殊性,从考古发现中便能得到印证 ——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贵族墓葬中,出土过一件距今约 3800 年的七孔玉圭,玉圭通体洁白,形制规整,孔眼打磨光滑,显然经过精心制作。考古学家推测,这件玉圭便是当时贵族举行重要礼仪时所用之物,其存在证明了早在夏代,圭已成为礼仪体系中的核心器物。

《周礼?春官?大宗伯》记载:“以玉作六瑞,以等邦国。王执镇圭,公执桓圭,侯执信圭,伯执躬圭,子执谷璧,男执蒲璧。”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持之圭,在尺寸、纹饰上各有规制。据《考工记》记载,镇圭 “尺有二寸”,桓圭 “九寸”,信圭与躬圭 “七寸”,这种严格的尺寸差异,如同现代社会的官阶标识,清晰地划分着贵族的等级。1978 年,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镶嵌玉圭,圭身镶嵌着绿松石组成的纹饰,虽历经两千多年,依然色彩鲜明。这件玉圭的尺寸约为七寸,与文献中 “侯执信圭” 的记载相符,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圭之等级的描述并非虚构,而是真实存在的社会制度。

这种等级差异背后,是 “明贵贱,辨等列” 的社会秩序,是 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 的伦理纲常。在周代,社会结构如同金字塔,周天子居于顶端,诸侯、卿大夫、士依次向下,而圭便是维系这座金字塔稳定的重要纽带。当诸侯朝见周天子时,必须手持符合自己等级的圭,若错用圭的形制,便是 “僭越”,会被视为对周天子权威的挑战,甚至可能引发战争。《左传?隐公八年》记载:“公及莒人盟于浮来,以成纪好也。冬,齐侯使来告成三国。公使众仲对曰:‘君释三国之图以鸠其民,君之惠也。寡君闻命矣,敢不承受君之明德。’” 这里虽未直接提及圭,但从诸侯之间盟会的庄重氛围中,不难想见执圭礼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—— 它是诸侯之间确认等级、表达臣服的象征,是维护邦国关系的重要手段。

玉圭的材质本身,也赋予了这份礼仪更深层的寓意。玉,温润而泽,象征君子之德;坚硬而贞,代表忠诚不二。《说文解字》释玉为 “石之美者,有五德:仁、义、智、勇、洁”。这种对玉之德行的赋予,并非凭空想象,而是古人对玉之物理特性的观察与升华。玉质地坚硬,不易损坏,正如君子坚守道义,不为外力所动摇;玉温润细腻,触手生温,正如君子待人谦和,心怀仁爱。在陕西宝鸡凤翔秦公一号大墓中,出土了多件玉圭,这些玉圭表面经过反复打磨,呈现出柔和的光泽,仿佛在诉说着古人对君子德行的追求。

执圭者手持这样一件集天地灵气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器物,自然会生出 “如不胜” 之感 —— 这份 “不胜”,并非体力不支,而是对器物所承载的文明重量、道德责任的敬畏与谦卑。就像一位肩负重任的行者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