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4章 进退有仪:孔子言行中的处世之道(4 / 19)
意见,寻求和解。
3. “诚” 与 “直” 的平衡:君子之交的境界
“诚” 与 “直” 的平衡,是 “侃侃如也” 的最高境界,也是君子之交的典范。这种平衡,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既要保持真诚的态度,又要坚守刚直的原则;既要尊重他人的感受,又不放弃自己的立场。
明代思想家吕坤在《呻吟语》中说:“与人言,宜和气从容。气忿则不平,色厉则取怨。” 这正是对 “诚” 与 “直” 平衡的生动诠释 ——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,要保持和气从容的态度,不因为 “直” 而变得气忿或色厉,这样才能让他人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,实现有效的沟通。
二、訚訚如也:与上大夫言的恭敬与坚定
(一)“訚訚” 的语义解析与文化背景
“訚訚如也”,作为孔子与上大夫交往时的言行姿态,其内涵远比 “恭敬” 更为丰富。朱熹在《四书章句集注》中注解为 “中正而敬慎也”,“中正” 体现了原则坚守,“敬慎” 传递了尊重态度,二者的结合,构成了 “訚訚如也” 的核心要义。从文字学角度来看,“訚” 字从 “言” 从 “银”,“银” 有 “洁白、纯净” 之意,因此 “訚訚” 可理解为 “言语洁白纯净,不偏不倚,既尊重他人,又坚守本心”。
在周代的政治体制中,上大夫属于统治阶层的上层,他们或出身贵族,或凭借学识与功绩获得高位,不仅掌握着重要的政治权力,还承担着为君主出谋划策、传承礼乐文化的职责。因此,与上大夫交往,不仅是个人之间的沟通,更是对政治秩序与文化传统的尊重。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,一生致力于恢复 “周礼”,主张 “克己复礼为仁”,因此在与上大夫交往时,他既保持着对上位者的恭敬,又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与道德原则,这种 “恭敬与坚定并存” 的姿态,正是 “訚訚如也” 的生动体现。
《礼记?曲礼上》中记载:“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” 这一礼制规范,决定了上大夫在社会等级中的特殊地位,也为与上大夫交往设定了基本的礼仪框架。但孔子并未将 “礼” 视为僵化的等级束缚,而是将其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 ——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”(《论语?泰伯》)。因此,“訚訚如也” 的恭敬,不是对等级制度的盲目服从,而是基于 “礼” 的内在修养;“訚訚如也” 的坚定,也不是对上位者的刻意对抗,而是基于 “仁” 的道德坚守。
(二)历史语境中的 “訚訚” 实践
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,许多仁人志士都践行了 “訚訚如也” 的处世智慧,在与上位者交往时,既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,又坚守自己的原则与主张,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。
1. 孔子问礼于老子:恭敬求学中的坚定
《史记?孔子世家》中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,这是 “訚訚如也” 的经典案例。老子作为当时着名的思想家、周朝的守藏室之史,学识渊博,对礼乐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,属于孔子眼中 “上大夫” 的范畴。孔子为了深入学习周礼,特意前往洛邑拜访老子,在交往过程中,孔子始终保持着恭敬谦逊的态度。
据记载,孔子见到老子后,“俯而问礼”,虚心向老子请教关于丧礼、祭祀礼等方面的问题。老子对孔子说:“子所言者,其人与骨皆已朽矣,独其言在耳。且君子得其时则驾,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。吾闻之,良贾深藏若虚,君子盛德,容貌若愚。去子之骄气与多欲,态色与淫志,是皆无益于子之身。吾所以告子,若是而已。” 面对老子的教诲,孔子没有反驳,而是恭敬地倾听,随后对弟子说:“鸟,吾知其能飞;鱼,吾知其能游;兽,吾知其能走。走者可以为罔,游者可以为纶,飞者可以为矰。至于龙吾不能知,其乘风云而上天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