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3章 处下居上:孔子言行里的处世智慧(2 / 9)

加入书签

才能真正理解百姓的生活,才能让自己的学说贴近现实。这种放低姿态的 “讷”,为他后来 “仁者爱人”“礼之用,和为贵” 等思想的形成,奠定了坚实的现实基础。

(二)“讷” 之价值:化解隔阂,守护和谐

乡党间的 “讷”,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化解隔阂,守护社群的和谐。在乡党这样的小型共同体中,人与人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,难免会有利益摩擦或观念分歧,而 “温和恭顺” 的言行,正是化解这些矛盾的最好方式。孔子的 “似不能言者”,并非真的沉默寡言,而是在非原则问题上不争执、不辩解,用包容与理解化解分歧,维护社群的整体和谐。

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:孔子在乡党居住时,邻居家的孩子与自己的弟子曾参发生了争执,原因是两人对一句古诗的理解不同。孩子的父亲得知后,觉得很不好意思,特意上门向孔子道歉。孔子却笑着说:“古诗的理解本就没有唯一答案,孩子们各有见解是好事,何必道歉呢?” 随后,他还特意邀请邻居父子到家中做客,让曾参与邻居的孩子一起探讨古诗,两人不仅化解了矛盾,还成为了好朋友。

在这个故事中,孔子没有因为曾参是自己的弟子而偏袒他,也没有用自己的学识去 “纠正” 邻居孩子的观点,而是以温和的态度包容不同意见,用沟通的方式化解隔阂。这种 “讷” 的言行,不仅让两个孩子重归于好,更维护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。正如孔子所说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 在乡党间,真正的君子,是在保持自身原则的前提下,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,用温和的言行守护社群的和谐。

在现代社会,乡党虽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宗族共同体,但社区、邻里依然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。孔子乡党之 “讷” 的智慧,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。比如,在社区生活中,难免会遇到邻里间的小摩擦 —— 楼上孩子吵闹影响楼下休息,邻居占用公共空间堆放杂物,等等。此时,若能像孔子那样,以温和恭顺的态度与对方沟通,不指责、不抱怨,往往能更好地化解矛盾;反之,若态度强硬、言辞激烈,只会激化矛盾,破坏社区和谐。

孔子的乡党之 “讷”,告诉我们:在日常生活的社群中,“争理” 不如 “共情”,“辩解” 不如 “包容”;放低姿态,以温和恭顺的言行对待他人,才能真正化解隔阂,守护和谐的生活氛围。

(三)“讷” 之修养:克己复礼,内化于心

孔子乡党之 “讷”,并非刻意伪装的言行,而是 “克己复礼” 修养的自然流露。“克己复礼” 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,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与个性,遵守礼仪规范。在乡党间,“礼” 的核心是 “恭顺”“谦和”,孔子的 “恂恂如也”,正是将这种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修养的结果。

孔子一生都在践行 “克己复礼” 的修养。他曾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: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” 这种自我反省,让他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,使其符合礼仪规范。在乡党间,他会反省自己是否对长辈足够恭敬,是否对邻里足够友善,是否在言行上有张扬之处;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,他将 “恭顺”“谦和” 的礼仪内化为自身的本能,最终形成了 “恂恂如也,似不能言者” 的言行姿态。

这种 “内化于心” 的修养,让孔子的乡党之 “讷” 没有丝毫做作之感,而是充满了真诚。比如,当乡邻向他请教问题时,他不会因为对方学识浅薄而轻视,而是耐心倾听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;当乡邻对他的学说提出质疑时,他不会急于辩解,而是认真思考对方的观点,若对方言之有理,便会虚心接受。这种真诚的 “讷”,让他在乡党间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信任。

在现代社会,“克己复礼” 的修养依然重要。它不是要求我们压抑个性,而是要我们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