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2章 心近何远:孔子智慧里的思念真义(3 / 6)

加入书签

距离” 不再成为阻碍。“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”,正是孔子 “仁” 学思想在情感领域的体现 —— 真心的思念源于心中的 “仁”,有了 “仁”,便有了心灵的联结,“距离” 自然也就不复存在。

(二)思则不远:行动是打破距离的钥匙

孔子的 “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”,不仅强调了心灵联结的重要性,还隐含着 “行动” 的意义 —— 真正的思念,不会停留在口头的感慨,而是会转化为主动的行动。若真心牵挂一个人,就会想办法跨越物理距离,与之相见或保持联系;若只是口头说 “思念”,却从未有过行动,那便是 “未之思也”,是不够真诚的表现。

孔子一生都在践行 “思则不远” 的理念。他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,实现 “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” 的理想,不顾年老体衰,周游列国十四年。期间,他多次遭遇危险,如在匡地被围困、在宋地险些被杀害、在陈蔡绝粮七日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。支撑他坚持下去的,正是对理想的 “思念”—— 他思念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能重新恢复秩序,思念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,思念自己的学说能被各国君主采纳。为了这份 “思念”,他主动跨越地域的距离,奔走于各国之间,用行动诠释了 “思则不远” 的真谛。

孔子的弟子们也深受他的影响,将 “思则不远” 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行动中。比如,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富有的一位,也是最善于外交的一位。孔子去世后,子贡为了传播孔子的学说,主动出使各国,向诸侯们介绍孔子的思想,还在孔子墓前守丧六年,远超其他弟子的三年之期。子贡的行动,源于他对孔子的真心思念 —— 他思念孔子的教诲,思念与孔子相处的时光,为了这份思念,他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,跨越地域的距离,让孔子的思想得以传承。

在孔子看来,行动是打破距离的最好钥匙。无论是思念一个人,还是追求一个理想,都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真诚。若只是一味地感慨 “距离太远”,却从不付诸行动,那思念就会沦为空洞的口号,理想也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想。只有主动行动,才能缩短物理距离,拉近心灵距离,让思念落地,让理想成真。

(三)反躬自省:破除 “距离借口” 的清醒

孔子的 “未之思也,夫何远之有”,还是一种反躬自省的提醒 —— 当人们以 “距离遥远” 为借口时,不妨反思一下:自己是否真的足够思念?是否因为内心的怯懦、懒惰或不够坚定,才将 “距离” 作为逃避的理由?这种反躬自省的态度,让人们得以看清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,破除 “距离借口” 的迷惑,回归真诚的情感。

孔子常常教导弟子要 “吾日三省吾身”,即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。这种自省精神,同样适用于对待思念的态度。比如,当弟子子路抱怨 “家乡太远,无法侍奉父母” 时,孔子便引导他反省:“你是否真的想侍奉父母?若真心想,即便不能常伴左右,也可以通过书信问候、托人照料等方式尽孝,而不是一味地抱怨距离遥远。” 在孔子的引导下,子路开始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,虽然不能经常回家,但通过各种方式传递自己的孝心,父母也感受到了他的牵挂。

这种反躬自省的智慧,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。比如,很多人总说 “工作太忙,没时间陪伴家人”,却从未反省自己是否真的重视家人 —— 若真心重视,就会合理安排时间,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时,也能与家人交流互动;若只是口头说说,却将工作作为借口,那 “忙” 不过是 “不够重视” 的托词。又如,有些人总说 “与朋友距离太远,渐渐疏远”,却从未反省自己是否主动维系友情 —— 若真心珍视,就会主动打电话、发信息,哪怕隔一段时间见一次面,也能保持友情的温度;若只是被动等待,那 “距离” 不过是 “不够珍视” 的借口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