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章 秦穗辨伪破瞒计魏祭抗苛守农俗(2 / 2)
罚粟十石!”
邻村的王婆刚被收了钱,抱着空钱袋哭:“俺家就剩五枚铜贝,全被他收走了,孙儿还等着新粟饭呢!”
孟姬忽然想起里正家藏着魏文侯时的《农祭旧册》,赶紧让阿大跑去取。
里正赶来时,手里举着泛黄的竹简:“你们看!
上面写着‘尝新祭,民自办供品,官不征敛’,郑五你敢改祖制?”
农人们也围上来,有的翻出家里的老祭器:“俺们用家传的碗盛饭,比官制的还干净!”
郑五见众人怒目,赶紧往差役身后躲:“是县丞让我来的,不关我的事!”
可里正早让人去报了县令,没过半时辰,县令的人就来了,当场让郑五退还铜贝,还骂他“乱改农俗,扰民生计”
。
孟姬笑着把自家的新粟饭盛给阿大:“咱的祭礼,咱自己说了算。”
三、支线?淳于越:咸阳论祭辩税俗,儒法折衷护农心
咸阳的“秋税议坛”
上,烛火把两卷竹简的影子投在墙上——法家弟子卫鞅的《核穗严税策》主张“不管祭俗,只按穗质定税,敢瞒产者重罚”
,淳于越的《祭税分治论》却摇头:“魏地孟姬的事你们也听说了,官吏借祭敛财,比瞒产更伤农心!
《周礼》说‘凡治人之道,莫急于礼’,尝新祭是农人的根,不能让税把根挖了。”
卫鞅把策简拍在案上:“秦要东出,军粮要紧!
若按你说的‘祭不征税’,贵族都借祭逃税咋办?”
“不是不征税,是‘祭归祭,税归税’!”
淳于越展开《管子?轻重甲》,“比如秦地,核穗时可让农人留足祭用的粟,再按剩余的缴税;魏地那样借祭敛财的,要定‘禁祭苛律’。
赵承刚送来的秦地核穗案,令狐康瞒产就是怕多缴税,若早定‘祭用免税额’,他未必会冒这个险。”
赵承这时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秦魏两地的记录:“卫客卿说的‘严税’要保军粮,淳于先生说的‘护祭’要保民心,其实能两全——秦地可设‘祭用粮额度’,每户留两斗粟办祭,出部分再缴税;魏地则查禁‘官制供品’这类苛敛。”
卫鞅盯着记录看了半晌,终于点头:“此法可试,但需派吏监督,别让贵族借‘祭用’多留粮。”
淳于越笑着补充:“还要让农人自己管祭礼,官不插手,自然没人能借祭敛财。”
四、穗与祭里见初心,变法原是护民生
深夜的泾阳县寺,赵承把秦地辨穗、魏地抗苛、咸阳议策的事,一笔一画写进《变法实录》。
他在令狐康的案例旁画了个“穗茎”
,注着“辨伪要查细处,治瞒要懂民心”
;在孟姬的事旁画了个“祭碗”
,写着“农俗是根,苛敛是虫,要护根除虫”
。
窗外的霜还没化,赵承想起白日里农人们捧着壮穗笑的模样,想起孟姬给阿大盛新粟饭的温柔——变法不是写在竹简上的严律,是让农人种出壮穗能安心缴税,办祭礼能不被苛敛,是让每一粒粟都能养人,每一场祭都能暖心。
他把实录卷好,放在胸口,能听见窗外粟田的轻响——那是秋风吹过壮穗的声音,也是变法护着民生的声音。
这声音,要让后世知道:战国的变法,从来不是为了强邦而苛民,是为了让邦强起来后,农人能过得更踏实。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