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2章 魏陇创“漕运防漏防潮法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码头前,陈丈就举着一块湿漉漉的军粮麻袋跑过来:“赵客卿!扈大夫家管着二十队军补漕运,他没用竹制防漏漕运槽,还用普通木船运粮,船底没铺防潮层,昨夜漕运到中途,三船军粮漏湿半成,五船军粮受潮发黏,还把运输登记牌扔在船仓,导致三队军粮找不到运输记录!俺们村的人帮着补船防漏、翻晒受潮军粮,手上都被麻线磨出血泡,他还说‘木船运粮省事,漏点湿点不碍事’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扈儋正对着漏水的木船和受潮的粮堆发愁,脚边散落着没开封的防潮罐,军运册上“运输无损耗、记录清晰”的记录旁,沾着未清理的湿粮痕迹。“扈儋,防漏漕运槽是专门防军粮渗漏的,咋还用普通木船?船底不铺防潮层,军粮要受潮发霉!”赵承翻身下马,用青铜损耗量器舀起漏湿的军粮——大半已经结块,与“军粮需干燥无霉变”的规定严重不符,又翻出运输记录:“你看这三队,军粮已经起运三日,还没登记目的地,前线等着用粮呢!” 扈儋抹了把额头的汗,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:“俺以为木船运粮和运普通粮一样,防漏槽看着麻烦,防潮层留着也没用……”话没说完,陈丈掀开自家的防漏漕运槽,槽内军粮干爽无渗漏:“扈大夫,你看俺家‘槽运粮、层防潮’,军粮无损、记录分明!去年你家补船缺麻线,还是俺们匀给你的,今年咋犯这错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核军运防损,扈儋创“分段运输核验法” 赵承让陈丈带着防漏漕运槽逐船核验,发现扈儋因用普通木船,导致八船军粮渗漏损耗(总损耗超两成);五船军粮受潮,三成粮粒结块无法直接食用;未用运输登记牌,六队军粮运输记录缺失,两船军粮错发目的地。“你得先用浸桐油的麻线补好木船缝隙,船底铺三寸厚的石灰草木灰防潮层;受潮军粮立即摊晒,结块的筛碎后混入新鲜军粮补足份额;运输登记牌逐船标注‘起运地、目的地、部队编号、粮量’,一一对应军运册。”赵承指着青铜损耗量器,“每段漕运结束后,测一次损耗,超一成的立即整改,确保军粮足额送达前线。” 陈丈趁机演示军运防损三步法,翻出《农桑记》给扈儋看:“第一步,用防漏漕运槽装粮,槽沿用麻线捆紧,接口处涂桐油,比木船防漏;第二步,船底先铺干草,再铺石灰草木灰防潮层,漕运槽放在防潮层上,避免军粮直接触底受潮;第三步,每段漕运设一个核验点,交割时核对登记牌与军运册,签字确认后再出发,比全程无核验少损耗八成。”册子上还画着防漏漕运槽用法,旁注“大暑运军粮,防漏防潮忙,分段核验保无恙”。 扈儋看着补好的木船和晒干爽的军粮,又看陈丈满是血泡的手,愧疚道:“俺现在就补船铺层!可漕运路线长,记不住哪段核验过咋办?”赵承让人搬来三副防漏漕运槽、两瓮石灰草木灰、三捆运输登记牌:“教你个分段运输核验法,用竹牍按‘泾阳-河东-上党’三段记录,每段核验后,登记牌翻面标注‘已核验’,对应军运册,比全程一次性运输好管理,还能及时发现损耗。” 午后,扈儋亲自帮着补船铺防潮层,佃户们跟着陈丈分装军粮、插登记牌。扈儋在军运册填完第一段核验记录时说:“之前是俺图省事用木船,没把防损当回事,以后肯定用漕运槽、分段核验,不让军粮浪费一粒!”赵承在军运册批注:“大暑核泾阳军运,扈儋误用运输工具致粮损受潮,教防漏漕运法,附《农桑记》军运防损图”——后来赵珩整理古籍时,旁注“战国秦军运防损革新,漕运防漏法传至汉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助运军粮,创“漕槽补缝防潮法”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漕运码头旁,孟姬正带着农妇们用麻线补漕运槽缝隙——这麻线是前几日用两斗粟从康居处换的,康居说“西域商队用高筋麻线补骆驼皮囊,防漏效果好”,补缝的油刷还是张氏帮着扎的(毛硬易蘸桐油)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官府该组织农户协助军运防损,可小吏宋九却抱着空的防潮罐说:“要借防漏漕运槽、领石灰草木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