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魏陇创“苦参皂角涂叶防害法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承的青骊马刚踏田埂,就见陈丈举着一根徒长的苗茎跑过来:“赵客卿!翟大夫家的四十亩苗田,他把花生饼肥一次全撒了,说‘多施肥长得快’,结果苗茎长得又细又高,风一吹就倒,还没浇苦参皂角浸液,昨夜查田时发现半亩苗叶爬满蚜虫,他还说‘蚜虫小,不碍大事’!俺们村的人帮着控肥防蚜,手上都沾着浸液的黄痕,他却蹲在田边说‘苗高就快抽穗’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翟儋正扶着歪倒的苗株发愁,脚边散落着没开封的浸液桶,管护册上“水肥适宜、无病虫害”的记录旁,沾着未清理的花生饼肥碎末。“翟儋,施肥要分期,咋能一次撒完?苦参皂角浸液是防蚜虫的,咋不用?”赵承翻身下马,用青铜苗茎粗度尺量苗——茎粗仅两分(超三分需控肥,可他的苗细却高),又指爬满蚜虫的苗叶:“你看这虫,再不管要啃光叶片!” 翟儋抹了把额头的汗:“俺以为多施肥苗长得快,蚜虫这么小,不用防……”话没说完,陈丈用刻度水肥勺舀肥浇苗根:“翟大夫,你看俺家‘勺量肥、浸液防’,苗茎粗壮无虫咬!去年你家缺浸液桶,还是俺们匀给你的,今年咋犯这错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核水肥防害,翟儋创“水肥分期施用登记法” 赵承让陈丈带着苗茎粗度尺逐垄核验,发现翟儋因一次性过量施肥,导致三十亩田苗株徒长(茎细易倒);未用苦参皂角浸液,五亩田蚜虫泛滥,苗叶被咬得残缺。“你得先给徒长苗松土控肥,每亩撒半斤草木灰拌土(抑旺长);再用苦参皂角浸液喷遍所有苗田,重点浇蚜虫多的地块;后续施肥按‘半月一次、每次半升’来,别再一次性撒。”赵承指着竹制刻度水肥勺,“就用这勺量,浇在苗根三寸处,别淋到叶上,避免烧苗。” 陈丈趁机演示水肥管理三步法,翻出《农桑记》给翟儋看:“第一步,用苗茎粗度尺测苗,超三分或细于两分都要调肥,粗了少施、细了少补;第二步,用刻度水肥勺量花生饼肥,拌土后沿苗根浅埋,半月一次;第三步,苦参皂角浸液按1:5兑水,每七日喷一次苗叶,蚜虫多的地方可涂叶背,防效更久。”册子上还画着水肥勺用法,旁注“春分控水肥,苗壮不徒长,分期是关键”。 翟儋看着歪倒的徒长苗,又看陈丈满是黄痕的手,愧疚道:“俺现在就控肥喷液!可施肥次数多,记不住咋办?”赵承让人搬来三副刻度水肥勺、两瓮苦参皂角浸液、三捆花生饼肥:“教你个水肥分期施用登记法,用竹牍按‘上旬、中旬、下旬’记录施肥量、喷液时间,每块田插标记牌,对应登记册,比混着施好管理。” 午后,翟儋亲自帮着松土控肥,佃户们跟着陈丈喷浸液防蚜。翟儋在登记册填完首次施肥记录时说:“之前是俺贪快多施肥,以后肯定按期按量来,不瞎折腾了。”赵承在管护册批注:“春分核泾阳水肥,翟儋过量施肥致苗徒长、忽视防害,教分期水肥法,附《农桑记》浸液防蚜图”——后来赵珩整理古籍时,旁注“战国秦春苗水肥管控革新,分期施肥法传至汉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护苗防害,创“浸液涂叶持久法”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苗田旁,孟姬正带着农妇们调制苦参皂角浸液——这皂角是前几日用两斗粟从康居处换的,康居说“西域用皂角清洁器物,中原混苦参煮水,防虫更持久”,涂叶的毛刷还是张氏帮着扎的(毛软不刮苗叶)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官府该提供防害水肥物资,可小吏宋九却抱着空的花生饼肥瓮说:“要借水肥勺、领浸液,每户得帮官府修整田埂半日,不然不给。” “宋吏,《法经》说春苗水肥防害物资官供,咋能派私役?”孟姬拦住他,指着王婆家的苗田——苗叶爬满蚜虫,边缘已被咬黄,“她男人在修运河,没人帮着防害,苗再遭虫咬就没救了,全家就靠这田过活!” 宋九把瓮往田埂上一放:“田埂要修,下雨才不漏水,缺人手咋了?”王婆蹲在苗田边抹眼泪:“去年蚜虫没防住,减产三成,今年说啥也要护好苗!”孟姬突然想起张氏说“涂叶比喷液持久”,就说:“大家别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