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魏陇创 “竹架扶苗分层灌法”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承的青骊马刚踏田埂,就见陈丈举着一个被冲倒的苗株跑过来:“赵客卿!程大夫家的三十五亩苗田,他用大水漫灌,说‘灌得快还省工’,结果田垄冲垮了三垄,苗根被泡得发白,还没培土扶苗,昨夜刮了阵小风,半亩苗就倒了一片,他还说‘倒了扶起来就行’!俺们村的人帮着修垄扶苗,手上都沾着泥,他却蹲在渠边说‘水够了不用再灌’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程儋正扶着歪倒的苗株发愁,脚边散落着没开封的培土器,管护册上“灌溉均匀、苗株稳固”的记录旁,沾着未清理的湿泥。“程儋,春灌要匀,咋能大水漫灌?培土扶苗是稳根的,咋不用?”赵承翻身下马,用青铜灌水量器测田垄积水——深达两寸(适宜积水半寸),又指泡白的苗根:“你看这根,再泡要烂了!” 程儋抹了把脸上的雨珠:“俺以为漫灌省事,苗倒了扶起来就好……”话没说完,陈丈打开分流槽,清水顺着槽均匀流进田垄:“程大夫,你看俺家‘槽分流、架扶苗’,苗根稳、无积水!去年你家缺分流槽,还是俺们匀给你的,今年咋犯这错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核春灌防倒,程儋创“灌水量按苗记法” 赵承让陈丈带着灌水量器逐垄核验,发现程儋因大水漫灌,五垄田垄冲垮,十亩田苗根积水缺氧,倒苗率超两成;未培土扶苗,苗株根系松散,遇风易倒。“你得先修垮掉的田垄,用分流槽分流水量,每亩按两石水精准灌溉,别再漫灌;再用培土器给每株苗培三寸土,倒苗的用扶苗架固定,根部埋点棉籽饼肥,壮根稳株。”赵承指着竹制扶苗架,“每三株苗立一个架,绑苗时用软麻线,别勒伤苗茎。” 陈丈趁机演示春灌防倒三步法,翻出《农桑记》给程儋看:“第一步,用分流槽沿田垄布水,灌水量器实时量水,积水超半寸就关闸,比漫灌匀;第二步,灌溉后用培土器绕苗根培土,土堆呈锥形,稳根不积水;第三步,苗高超一尺的,立扶苗架固定,棉籽饼肥拌土埋在根旁,补钾壮根。”册子上还画着扶苗架用法,旁注“清明灌得匀,苗稳不怕风,培土是关键”。 程儋看着修好的田垄和扶起来的苗株,又看陈丈满是泥污的手,愧疚道:“俺现在就分流灌、培土扶!可田块多,记不住哪块灌了多少水咋办?”赵承让人搬来三副扶苗架、两瓮棉籽饼肥、三捆培土器:“教你个灌水量按苗记法,用竹牍按‘田块编号、苗高、灌水量’记录,每块田插标记牌,灌完一块勾一块,比瞎灌好管理,还不浪费水。” 午后,程儋亲自帮着修垄培土,佃户们跟着陈丈架扶苗架、分流灌溉。程儋在记录册填完最后一块田信息时说:“之前是俺图省事漫灌,以后肯定按槽分流、按量灌溉,不瞎折腾了。”赵承在管护册批注:“清明核泾阳春灌,程儋漫灌致苗倒根泡,教分流扶苗法,附《农桑记》春灌量水图”——后来赵珩整理古籍时,旁注“战国秦春灌防倒革新,分层灌溉法传至后世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稳苗春灌,创“软绳绑架分层灌法”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苗田旁,孟姬正带着农妇们用分流槽灌溉——这槽是前几日用两斗粟从康居处换的,康居说“西域灌棉花用分流槽,匀水不冲根”,绑苗的软麻线还是张氏帮着搓的(柔软不勒苗)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官府该提供春灌防倒物资,可小吏宋九却抱着空的培土器捆说:“要借扶苗架、领分流槽,每户得帮官府清理灌渠半日,不然不给。” “宋吏,《法经》说春灌防倒物资官供,咋能派私役?”孟姬拦住他,指着王婆家的苗田——苗株东倒西歪,田垄有积水,“她男人在修运河,没人帮着灌溉扶苗,苗再泡就烂根了,全家就靠这田过活!” 宋九把培土器往田埂上一放:“灌渠要清,水才通畅,缺人手咋了?”王婆蹲在苗田边抹眼泪:“去年漫灌冲倒苗,减产两成,今年说啥也要护好苗!”孟姬突然想起张氏说“软绳绑架更护苗”,就说:“大家别等了!咱们用软麻线把苗株轻轻绑在扶苗架上,再用小分流槽沿苗垄分层灌水,上层慢灌、下层少灌,比漫灌匀三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