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冬至休农祭稷神,古卷补录传岁礼(2 / 3)
柳氏扑过去护住黍糕盒,眼泪掉在雪地里:“这是俺们农人自己的祭礼,古卷上都记着‘鲁宣公时,农人冬祭稷神,可在村社设台’,你们凭啥拆!” 王二愣子当即把清洁刷横在祭台前:“这是赵氏家族传的祭礼古卷,上面写着‘农祭稷神,为报土地恩,不分贵贱’,你们敢违古例?”公孙矩没急着冲突,而是展开《冬至农祭录》,指着赵无恤的批注给宗祝看:“你看,古卷明确记‘鲁地村社冬祭,农人为主祭,贵族可参祭不可主祭’,你们大夫要拆祭台,是坏了百年农祭规矩。”说话间里正带着族老赶来,族老捧着鲁地旧例竹简,与《冬至农祭录》比对后,当场让宗祝退去:“农祭稷神是天经地义,谁要是断了农人的念想,先问过全村人!” 一场风波平息后,祭礼的准备更快了。列国众人自发分成“洁器组”“备品组”“行礼组”:秦国汉子全去擦祭器,把陶鼎、酒壶擦得锃亮;楚国农妇负责装供品,秦地陶鼎盛羊羹、鲁地漆盒装黍糕、楚地木盘放麦饼,每样都摆得齐整;鲁国田夫跟着柳氏学行礼步骤,柳氏演示“祭前净手(用柏叶水)、祭时跪拜(三叩三起)、祭后分食(按长幼顺序)”,连手势高低都教得细致。 公孙矩跟着行礼组忙活,见张大哥跪拜时动作太急,赶紧扶他一把:“按古卷说的,跪拜要‘慢跪慢起,以示诚敬’,太快会显得心不诚。”另一边,孟春发现供品里少了楚地的麦饼,便和几个农妇赶紧蒸制:“古卷说‘供品不可缺一地,缺则祭不全’,咱得补好,别让稷神见怪!”小石头也没闲着,他守在祭台旁,帮着给供品盒贴“吉”字签:“这盒黍糕贴两张,保佑来年收得多!” ## 三、古卷补录的岁礼细节 祭礼间隙,赵无恤带着两位熟悉列国祭俗的老叟赶来,身后还跟着抄录古卷的仆从。“昨儿个查《诗经·小雅》,发现‘冬至农祭’只记了晋地的‘羊羹祭’,秦、鲁、楚的祭俗还缺着。”他蹲在祭台旁,看着秦国汉子给陶鼎盛羊羹,让仆从记下:“秦地冬至祭稷,羊羹需加花椒、生姜,煮时要‘三沸三搅’,寓意‘三阳开泰’;盛羹时鼎沿要擦净,不可留汤汁,以示洁诚。” 公孙矩接过竹简,指着其中一段补充:“赵公,鲁地还有‘祭后赠种’的岁礼——主祭人要把供品里的黍种、麦种分给农人家,每家用红布包好挂在灶房,说是‘稷神赐种,来岁丰收’,这也得记上,让岁礼更全。”楚国的刘婶也凑过来,拿着刚蒸好的麦饼说:“俺们楚地祭稷,麦饼要做成‘谷穗形’,饼上刻三道纹,代表‘春播、夏耘、秋收’,这细节古卷没写,得补注。”赵无恤当即让仆从把这些细节补在《冬至农祭录》的空白处,还在旁批注:“岁礼因俗异,异俗皆为敬神,皆为盼丰,不可漏记。” 为了让岁礼传得更实,众人还做了“祭礼示教牌”:用厚竹简刻出“洁器、备品、跪拜、分食”的步骤,每个步骤旁都画着小图——洁器的图里标着“羊毛刷”,备品的图里画着“谷穗形麦饼”,连分食的顺序都刻着“先老人、后孩童”。小石头拿着示教牌,跟着老叟学念祭礼口诀:“冬至祭稷神,洁器心要诚;供品分三地,礼毕福满门……”念得认真,引得老叟笑着摸他的头:“娃记牢了,来年就能帮着主持祭礼了!” ## 四、冬至祭礼的岁俗小聚 祭礼结束后,杂院摆起“分岁宴”,桌上的吃食全是祭后的供品:羊羹炖萝卜(秦地风味)、黍糕夹枣泥(鲁地做法)、麦饼蘸蜂蜜(楚地甜食),连饮品都是温热的柏叶酒。柳氏端着羊羹炖萝卜,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:“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,祭礼没被搅黄,这羹暖身子,大伙多喝点!”王二愣子举着柏叶酒碗:“明年冬至,咱还按今年的法子祭稷、传礼,再把示教牌传给邻村,让更多农人会行岁礼!” 公孙矩把补录后的《冬至农祭录》传给众人传阅,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“列国祭礼图”:秦地羊羹祭(加花椒)、鲁地黍糕祭(贴吉签)、楚地麦饼祭(谷穗形),旁边注着“俗异心同,皆敬稷神”。“赵无恤说‘祭稷不是求神,是敬地;传礼不是循旧,是传心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