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1章 立冬整籍传农法,古卷增注续春秋(1 / 3)
立冬的寒风刚给老桑树枝裹上层薄霜,杂院的竹案上已摊开数十卷古籍——有的竹简边缘泛脆,有的朱字褪色,还有的断成两三节,却都透着经年累月的温润。列国的农人、百工围在案旁,秦国的汉子捧着“竹制古籍修复套件”,里面装着细竹刀(刮残泥)、糯米糨糊(粘断简)、朱砂墨(补褪色字),套件底刻着“轻刮慢粘”的褐痕;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“简册收纳袋”,袋里缝着软绸衬,装竹简时不磨边、不损字;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“农法抄录架”,架上固定着空白竹简与削笔刀,架旁挂着刚抄好的《冬麦防寒法》,墨迹还透着湿。 老桑树下的“华夏”剑裹着层厚棉布,剑鞘上的“护窖纹”旁,新长出的“整籍纹”像卷摊开的竹简,纹路里还嵌着竹刀、糨糊罐的暗纹。公孙矩展开赵氏家族传下的《立冬农籍整记》,泛黄的竹片上赵无恤亲笔批注:“立冬农闲,宜整古籍、传农法——整简需‘先清泥、再粘断、后补字’,忌‘硬撬残简、浓糊淹字’;传法需‘口授+抄录’,鲁地农妇宜教‘冬麦覆草’,秦地农夫宜教‘窖藏防潮’,晋地百工宜教‘工具修造’。”他用指尖轻触竹简上“整、传、存”三个朱字:“今年立冬雪来得早,正好趁农闲把历年农法补进古卷,既要修好多卷,更要传好法子,别让老祖宗的农耕智慧断了线。” 王二愣子握着细竹刀刚刮净一卷《秋分藏种录》的残泥,竹片上的字迹渐渐清晰:“公孙先生,这刀真趁手!就是贵族家的书吏来巡查,说咱农人抄录的农法‘非正经典籍’,要收走当柴烧,柳婶刚抄好的《鲁地冬麦法》都被他们抢去半卷,急得直掉眼泪!”说话间孟春提着陶壶走来,壶里装着红枣与生姜熬的暖身汤——按她祖母传的古法,立冬修籍时喝这汤,能驱寒还护目;刘婶已把收纳袋摆成排,每袋都标着“春播”“夏耘”“秋收”“冬藏”的布签,“这样简册分类放,下次找得快”;小石头攥着迷你削笔刀,正学着给空白竹简削尖,笔尖削得圆润不扎手:“公孙先生你看,俺削的笔能写细字!”小黄狗围着抄录架转,尾巴扫过空白竹简,惊得两片竹简滑落,被小石头飞快接住,还小心擦去竹上的浮尘,引得大伙都笑。 ## 一、整籍工具的巧制精调 摆弄工具时,列国农夫为“修籍妥帖度”争了起来。秦国的张大哥把修复套件里的糨糊罐往案上一放:“按咱秦地规矩,糨糊熬稠点粘得牢!”楚国的刘婶却掏出古卷抄本,指着“整籍要诀”:“太稠会淹字!赵无恤批注里写‘糨糊宜稀如米汤,刷薄一层即可’,你这稠得能结块,粘完字都看不清了!”鲁国的王大叔干脆把抄录架的固定夹换成了“软木夹”:“按古卷说的‘简不压字、笔不刮简’,软木夹能固定竹简还不磨边,省得抄到一半简片滑走。” 公孙矩没急着断对错,而是取来三卷待修古籍:一卷泥垢厚的《夏耘除虫法》、一卷断简的《秋收测墒记》、一卷字褪色的《冬藏种录》。“赵无恤当年在晋地整籍,遇‘泥厚+断简’用的是‘先清后粘法’。”他示范着用细竹刀斜刮《夏耘除虫法》的泥垢,刀刃与竹片呈三十度角:“这样刮不损竹皮,还能清干净泥。”又教楚国农妇调糨糊:“糯米与水按一比五熬,熬好后过细纱,这样糨糊没颗粒,刷在断简上不淹字。” 秦国竹匠立刻给修复套件加了“糨糊量勺”:勺身刻着“一勺糨糊粘两简”,竹刀换成了“双刃刀”——钝刃刮泥、利刃削残边,“修不同简用不同刃,更顺手”。楚国农妇把收纳袋的绸衬换成了“双层软棉”:“装脆简时垫两层,晃着走也不折”。鲁国的王大叔在抄录架旁加了“墨汁温碗”,碗里盛着温水,墨汁放在里面保温,“天冷冻墨,这样写出来的字更匀”。 ## 二、协作整籍的冲突与守护 整籍刚开头,就见两个穿皂衣的书吏挎着布袋走来,布袋上印着贵族“季氏”的纹章。为首的书吏瞥了眼竹案上的古籍,抬脚踩住半卷《鲁地冬麦法》:“农人也配抄录典籍?按大夫令,凡‘非官修之书’皆为闲籍,一律没收当柴烧!”柳氏扑过去想抢回竹简,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