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9章 秋分藏种传农法,古卷注礼承春秋(2 / 3)
定例——农人种粮,三成缴租,七成自用,种粒免征’,你们大夫征种,是违了旧例。”又让人去唤里正,里正赶来后,见古卷批注与旧例相合,只好让家奴退去:“大夫那边俺去说,种粒是农人本,不能征!” 一场风波平息后,藏种的节奏更快了。列国农夫自发分成“选种组”“藏种组”“传法组”:秦国汉子全去分选种粒,把饱满粒挑出来单独藏;楚国农妇负责装瓮,每瓮都按“种粒三寸、苇叶一层”的规矩来;鲁国田夫则跟着柳氏学鲁地的“陶瓮藏种法”,柳氏还特意演示如何“瓮口朝东晒晨阳,午后转西避斜雨”,免得瓮内受潮。 公孙矩跟着传法组忙活,见张大哥装瓮时没铺苇叶,赶紧递过一把:“按古卷说的,苇叶能吸潮气,没这层,种粒开春会发芽。”另一边,孟春发现秦地的豆种适合土窖藏,便和几个农妇帮着挖窖:“窖深三尺,底铺干麦秆,豆种装竹囤里放进去,比陶瓮还保温!”小石头也没闲着,他守在晾晒架旁,帮着按日影标调整架脚:“辰时到了,该把架往东边转啦!” ## 三、古卷注礼的细节补全 藏种间隙,赵无恤带着抄录古卷的竹简赶来,身后还跟着两个记录的仆从。“昨儿个查《周礼》,发现‘秋分藏种’的礼仪没记全。”他蹲在田垄边,看着柳氏装瓮,让仆从记下:“鲁地藏种,先祭稷神,用猪首一具、粟酒三盏,祭后才装瓮;晋地藏种,需邀邻里共选种,选完分食粟糕,寓意‘种粒共享、收成共得’。” 公孙矩接过竹简,指着其中一段:“赵公,秦地藏种用土窖,得记‘窖口需封青石板,防鼠盗’,还有‘取种时需按“先陈后新”的规矩,先用完去年的陈种,再用今年的新种’。”柳氏也凑过来,补充道:“俺们鲁地还有‘种粒留种’的讲究——得留最饱满的一捧,挂在灶房梁上,说是‘灶神护种,来年丰收’。”赵无恤当即让仆从补在竹简空白处,还在旁批注:“民谚即农法,不可轻弃。” 为了让藏种农法传得更实,众人还做了“藏种示教架”:用竹片搭出陶瓮、竹囤、土窖的模型,标注出“铺苇叶”“垫麦秆”“封石板”的细节,连柳氏说的“灶房挂种”都用小木牌做了演示。小石头看得入迷,还学着用泥巴捏了个小陶瓮,柳氏笑着帮他在瓮上刻了粟种纹:“等你长大了,就能用真瓮藏种啦!” ## 四、秋分传种的农礼小聚 藏种完事后,杂院摆起“传种宴”,桌上的吃食全和“种”有关:粟米粥、麦种糕、豆馅饼,连酒都是用新收的粟米酿的。柳氏端着粟米粥,给每人碗里都舀了一勺:“今年多亏古卷和大伙,种粒没被征走,这粥得让大伙尝尝新粮的味!”王二愣子举着酒碗:“明年春播,咱还按今年的法子选种、藏种,保准收成比今年好!” 公孙矩把《秋分藏种录》传给众人传阅,竹简上还夹着刚画的“藏种三法图”:陶瓮藏、竹囤藏、土窖藏,旁边注着“鲁用陶、晋用竹、秦用土”。“赵无恤说‘藏种即藏农,传种即传礼’,咱这藏种,藏的是来年的收成,传的是老祖宗的农法。”他给每人发了一小捧饱满粟种:“拿着这个,明年播种时就想起今天的传种礼,别断了这农根。” 小石头最兴奋,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做的迷你分选筛——筛格是用软竹编的,不会硌手,“等你再长高点,就能帮着选种了”。小黄狗叼来块麦种糕,蹲在他脚边摇尾巴,像是也在庆祝藏种顺利。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,照在剑鞘新长的“传种纹”上,泛着温润的光。 ## 五、岁月沉淀的农法盼 秋分后十日,藏好的种粒都安稳待在陶瓮、竹囤里——陶瓮里的粟种透着沉实,竹囤里的麦种带着干爽,土窖里的豆种裹着暖意。列国农夫每天都来查藏种:秦国汉子查土窖封石,楚国农妇查陶瓮封条,鲁国田夫查竹囤防潮,连小石头都学会了看种粒的好坏:“沉的、圆的就是好种,轻的、扁的就是次种!” 柳氏把藏种的法子刻在自家院墙上,还画了陶瓮和粟种的图:“让村里的人都看着,明年藏种就不会错了。”公孙矩擦拭着“华夏”剑,剑鞘上的纹路又多了几重:从立秋促实到秋分藏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