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立秋促实防早衰,古卷传智稳秋熟(2 / 3)

加入书签

“防衰组”“监测组”:秦国汉子全去测籽粒实度,用红绳给欠灌的玉米棒做记号;楚国农妇负责补肥,按记号撕补肥囊的布口,壮苗撕半口、弱苗撕满口;鲁国田夫守着喷雾车,趁早晚凉快时喷防衰汁,正午天热时给苗垄搭遮阳网。

公孙矩跟着防衰组忙活,见张大哥喷汁时只喷叶面,漏了叶背,赶紧递过块小镜子:“按古卷说的,叶背是吸收汁的关键,用镜子照着喷,就不会漏了。” 另一边,孟春发现几株玉米的苞叶已发黄,便和几个农妇扯来鲜玉米叶,裹在苞叶外:“这样能保墒,籽粒还能接着灌!” 小石头也没闲着,他守在测棒旁,帮着给欠灌的玉米棒系红绳:“这棒轻,得系两根绳,提醒多补肥!”

刚测完半亩玉米,就发现东头豆垄的叶片开始发脆 —— 有的一碰就掉,“这是早衰快了!” 刘婶急得直跺脚。公孙矩翻出《立秋促实录》,指着 “早衰急救法”:“把防衰汁加少量蜂蜜,调成‘保叶浓汁’,用软刷蘸着刷叶背,蜂蜜能让汁粘得久,吸收更充分。”

大伙立刻行动:秦国汉子烧火熬浓汁,楚国农妇撕布做软刷,鲁国田夫刷豆苗叶背。汁味混着蜂蜜的甜香飘满田间,小石头举着小软刷,专刷发脆的豆叶:“俺得把这些叶都刷到!” 夕阳落山时,发脆的豆叶果然软了下来,重新泛出绿光。

三、促实后的细化管理

早衰稳住后,促实的活儿更细了。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防衰喷雾车做 “每日三查”:早上查汁量、中午查喷头、晚上查万向节,“汁少了补汁,头堵了清头,节卡了上油,免得耽误喷汁”。秦国的张大哥则在玉米垄旁插 “实度牌”,每天记录籽粒变化:“早上掂棒重、中午看苞叶松紧、晚上测温度,按古卷说的‘立秋三测’,别漏了一处。”

楚国农妇们的活儿最琐碎。她们把补肥后的空囊拆成布片,铺在豆垄间:“布片能保墒,还能慢慢烂成肥,给土地补养分”。刘婶还教大伙按古卷熬制 “灌浆浓汁”:豆饼粉煮水加少量磷钾矿粉,“浇在玉米根旁,能让籽粒灌得更满”。

公孙矩特别关注玉米苞叶的养护。他让小石头把发黄的苞叶轻轻剥开一点,露出顶端的籽粒:“古卷说‘苞叶过紧会闷粒,过松会失水’,这样剥点能透气,籽粒长得更匀。” 又在田边搭了个 “促实记” 木架,架上挂着竹片,“谁管的地块谁记录,实度、苗势都写清,下次促实有依据”。

阿柴在田垄周围撒了圈干芝麻叶:“这是山里老法子,芝麻叶能驱避害虫,还能当叶面肥,一举两得。”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“立秋促实” 竹牌,每块牌上刻着地块、实度等级、补肥量,“插在垄头,一目了然”。

四、促实宴上的秋熟盼

忙完促实,杂院摆起 “满粒宴”。桌上的菜全是立秋应季的:玉米糁炖肉、炒嫩豆荚、芝麻叶蒸糕,连汤都是槐叶熬的补身汤。王二愣子端起碗:“今年立秋多亏了古卷的法子,早衰防住了,籽粒也灌得满,秋熟肯定错不了!” 刘婶给大伙分芝麻叶蒸糕:“明年咱把补肥囊再改改,加个‘缓释层’,让肥慢慢漏,不用总补。”

公孙矩把《立秋促实录》传给众人传阅,竹片上还夹着他新画的 “促实防衰图”:有测棒的农夫,有补肥的农妇,还有喷汁的孩童,旁边注着 “立秋促实,防衰为先,补肥适度,方稳秋熟”。“赵承说‘立秋如收网,一松则满盘空’,咱这促实,促的是籽粒的饱满,更是秋熟的收成。” 他给每人发了颗刚剥的玉米籽:“拿着这个,秋天收玉米时就想起今天的辛苦,更要好好收仓。”

小石头最兴奋,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籽粒实度测棒 —— 棒身是用软竹做的,不会戳坏玉米苞叶,“等你再长高点,就能帮着测大田里的实度了”。小黄狗叼来块玉米糁饼,蹲在他脚边摇尾巴,像是也在庆祝促实顺利。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,照在剑鞘新长的 “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