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6章 小暑壮秆防倒伏,古卷传智稳秋基(2 / 3)

加入书签

,按古卷说的 “掐去顶芽半寸”;楚国农妇负责绑支架,绳扣留松不勒秆;鲁国田夫守着液壶,给绑好支架的苗喷壮秆液,半点不耽误。

公孙矩跟着控徒长组忙活,见张大哥掐尖时总掐太多,赶紧递过块竹片:“按古卷说的,用竹片量着掐,只去顶芽,别伤旁枝,旁枝能长穗!” 另一边,孟春发现豆蔓缠错了支架,有的缠在玉米秆的徒长枝上,“这要是不松,徒长枝断了,豆蔓也会掉!” 她和几个农妇小心解开豆蔓,重新缠在结实的主秆上,还喷了点壮秆液。小石头也没闲着,他守在测量环旁,帮着测掐尖后的秆粗:“王大叔,这株掐尖后,节旁要长新枝啦!”

刚绑完半亩支架,雨点就砸了下来。众人躲进田边的草棚,却发现有几株玉米苗没来得及绑支架,已被风吹倒在泥里。“这要是扶晚了,秆会烂在泥里!” 刘婶急得直跺脚。公孙矩翻出《小暑苗壮要》,指着 “倒苗急救法”:“用竹片撬起苗根,别拽秆,扶直后在根部培土,再浇点壮秆水,秆能重新长直。”

大伙立刻冒雨行动:秦国汉子用竹片撬根,楚国农妇培土,鲁国田夫浇壮秆水。雨幕里,小石头扶着倒苗,生怕再被风吹歪,嘴里还念叨着:“古卷说‘培土三寸稳根’,俺得培够!” 雨停时,倒苗全扶直了,秆基部的土培得紧实,没一棵再歪。

三、壮秆防倒后的细化管理

雨停后,管护的活儿更细了。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草木壮秆液壶做 “每日两查”:早上查浓度,晚上查喷头,“浓度错了没效果,喷头堵了喷不匀,都影响壮秆”。秦国的张大哥则在玉米垄间插 “节数记录牌”:每垄选三株苗,记清每尺节数,“按古卷说的,‘小暑三日一节’,少于这个数就得补喷壮秆液”。

楚国农妇们的活儿最琐碎。她们把绑好的支架绳按 “风势调整”:上风处的绳扣再松半分,下风处的绳扣稍紧点,“这样风大时秆有缓冲,不会被绳勒断”。刘婶还教大伙按古卷熬制 “防蛀壮秆液”:在桑枝槐叶汁里加少量苦楝汁,“既能壮秆,又能防秆里生虫,一举两得”。

公孙矩特别关注倒苗的恢复。他让小石头每天去测倒苗的秆粗:“古卷说‘倒苗扶后七日硬’,要是七日还软,就得再培土。” 又在草棚里摆上古卷抄本和记录册:“每天有人来记苗情,别漏了任何一株,倒苗更要多留心。”

阿柴在玉米垄周围撒了圈干艾草:“这是山里老法子,艾草能驱潮,免得秆基部发霉。”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 “壮秆记” 木牌,每块牌上刻着地块、秆粗、节数,“插在垄头,谁管的田谁记,清楚得很”。

四、壮秆宴上的秋基盼

忙完一天,杂院摆起 “稳秆宴”。桌上的菜全是小暑壮秆作物做的:玉米糁粥、豆蔓炒鸡蛋、槐叶蒸糕,连汤都是桑枝熬的解暑水。王二愣子端起酒碗:“今年防倒多亏了古卷的法子,还有大伙冒雨扶苗,秆子准能长硬,秋天不怕风!” 刘婶给大伙分槐叶蒸糕:“明年咱把支架绳再改改,让竹扣能自动松劲,秆长粗了也不用换绳。”

公孙矩把《小暑苗壮要》传给众人传阅,竹片上还夹着他新画的 “壮秆图”:有掐尖控长的农夫,有绑支架的农妇,还有喷壮秆液的孩童,旁边注着 “小暑壮秆,防倒为要,测粗控徒,绑架喷汁,方稳秋基”。“赵稷说‘小暑壮秆如筑墙,墙坚则屋稳,秆硬则秋实’,咱这壮秆,壮的是苗的秆,更是秋熟的底气。” 他给每人发了段晒干的桑枝:“拿着这个,秋天收玉米时就想起今天的辛苦,更要好好守着苗。”

小石头最兴奋,他得到了公孙矩亲手改的迷你秆粗测量环 —— 环是用软竹做的,不会夹伤小苗,“等你再长高,就能帮着测大苗的秆粗了”。小黄狗叼来块玉米糁饼,蹲在他脚边摇尾巴,像是也在庆祝壮秆顺利。月光透过老桑树洒下来,照在剑鞘新长的 “稳秆纹” 上,泛着沉稳的黄光。<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