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3章 小寒防冻固苗根,古卷传方守芽安(1 / 4)
小寒的晨霜刚把田垄染成白霜色,冬播的麦苗已冒出半寸绿芽,芽尖裹着层薄霜,像披了层冰晶铠甲。列国的农夫踩着霜花往 “共护田” 赶,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冻土层检测仪,仪身刻着 “冻土三寸为安,五寸为险” 的褐痕,仪尾绑着测深绳,能探到苗根最深处;楚国的农妇挎着麻编芦苇防寒垫,垫里夹着晒干的芦苇絮和油菜秆,厚得能挡住寒风,垫边还缝着防滑的麻线结;鲁国的田夫提着陶制温汤补苗壶,壶身刻着 “温汤四十度” 的浅纹,壶嘴细得能对准苗根,倒出的水不凉不烫。
老桑树下的 “华夏” 剑沾了层霜粒,剑鞘上的 “冬护纹” 旁,新长出的 “防冻纹” 像株裹着薄霜的绿芽,把旧纹路衬得润莹莹的。公孙矩从怀里掏出卷暗褐色竹简,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砚批注的《冬苗防冻录》,上面用墨写着 “小寒防冻,宜测冻土、覆厚秆、浇温汤,根暖芽舒,方得安冬”,他用指腹擦去竹简上的霜花笑:“赵砚当年在蜀汉护冬苗,就靠‘仪测冻、垫保暖’,咱今年加了温汤壶,补苗时根不遭冻,比他那时更知护芽心。”
王二愣子蹲在苗垄旁,把冻土层检测仪插进土中,测深绳往下放三寸,褐痕正好停在 “安” 档:“公孙先生,这冻土不深!就是西头几垄仪针偏‘险’,得加层防寒垫!” 说话间,孟春拎着陶瓮走来,瓮里装着浸过艾叶的温汤 —— 按她祖母孟姬传的法子,小寒用艾叶温汤浇苗根,能抗冻还防根腐;刘婶已把防寒垫摆成排,每块垫都剪得跟垄宽一般齐,像等着给苗芽 “盖暖被”;小石头攥着迷你温汤壶,正学着给弱苗浇汤,倒了小半壶还喊:“孟春姐你看,汤没洒到芽叶!” 小黄狗围着检测仪转,尾巴扫过仪身,溅起的霜粒落在地上,引得大伙都笑。
一、防冻工具的巧调试
整理防冻工具的场面比小寒的暖阳还热乎,列国的器具往田埂上一摆,冻土层检测仪、芦苇防寒垫、温汤补苗壶排成排,修仪痕的 “沙沙” 声、缝垫絮的 “嗡嗡” 声、校壶温的 “咯吱” 声缠成团,转眼间,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,像等着给冬芽 “撑暖伞” 的好帮手。
“这检测仪得按苗种调探深,” 秦国的老竹匠正给仪身补褐痕,手指捏着麦根比对,“麦根扎得深,探五寸;豆根浅,探三寸;油菜根短,探两寸。” 王二愣子学着往豆垄插仪,测深绳放三寸,褐痕停在 “安” 档:“这仪准得很,一探就知苗根冻没冻!”
楚国的刘婶正给防寒垫补芦苇絮,把松了的絮重新塞实:“絮得铺匀,不然有的地方暖有的地方凉;垫边麻线结得隔三寸缝一个,好压土块,像给苗芽‘盖双层被’,风钻不进来还透气。” 她把垫铺在麦垄上,用土块压牢边,风一吹垫不动,芽尖的霜慢慢化了:“这垫暖得很,苗芽冻不着!”
鲁国的王大叔正给温汤壶校温度,用手试了试壶里的水:“温汤得四十度,太烫会烫根,太凉没效果;壶嘴得磨圆,免得戳伤苗根,像给苗根‘喝暖粥’,舒服还抗冻。” 他往弱苗根旁倒了点汤,水渗得慢,没沾着一片芽叶:“这壶调得准,补苗时根不遭罪!”
公孙矩帮着校艾叶温汤浓度,捏了点艾叶渣闻:“艾叶和水得按一比十五煮,太浓会烧根,太淡没效果。” 小石头学着闻了闻,皱着鼻子说:“有点像艾草团子味!” 刘婶赶紧递过块姜糖:“含着点,就不觉得冲了!”
“昨儿个修检测仪时还吵了两句,” 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装着热乎的红薯粥,“秦国的小伙想把仪做长点,说探得深;楚国的媳妇想做短点,讲好拿。最后各让一步,麦垄用长仪,豆垄用短仪,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。”
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,里面是新做的防冻护具:“手套缝了厚棉,鞋里垫了芦花,霜地里走不冻脚。” 她给每人递了套,王二愣子接过手套就戴上,攥着检测仪笑:“这棉厚,握久了不硌手!”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