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2章 冬管护苗稳扎根,古卷传法保芽生(2 / 4)
芦花,踩霜土不冻脚,握尺不磨手。” 她给每人递了套,王二愣子接过手套就戴上,攥着巡检尺笑:“这棉软和,探根时手不僵!”
二、协作冬护的热乎劲
冬护开始后,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。秦国的汉子在前头 “探根巡检”,王二愣子用尺探根,张大哥把根浅的穴做上白记号;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 “铺帘防寒”,刘婶把草帘盖在有记号的垄上,孟春用土压牢帘边,红布条露在外面;鲁国的田夫在最后 “补苗”,王大叔用补苗勺栽苗,阿柴跟着浇柳枝水,每补一棵就做个绿记号。
“今儿这冬护,比守着灶膛还上心!” 王二愣子探根的手没停,嗓门盖过风声,“秦国的尺探得准,楚国的帘盖得严,鲁国的勺补得稳,三样齐活,苗根准能扎得深!”
公孙矩握着赵氏古籍竹简,沿着田垄慢慢走 —— 见张大哥做的记号太浅,就帮着描深;见孟春压帘太实,就提醒留透气缝;见王大叔补苗时棉絮掉了,就帮着重新裹。他还在竹简空白处补记:“今岁冬管,探根用竹尺,防寒用艾帘,补苗带潮土,根深一寸半、帘严无漏、苗活九成”,笔尖沾着点霜化的水,倒像把冬护的细意写进了字里。
小石头跟在孟春身后学压帘,他用小手捏着土块,轻轻压在帘边:“孟春姐,俺压的帘风刮不动吧?” 孟春笑着帮他把歪的帘拽直:“压得牢!比上次盖保墒帘还稳!” 小黄狗也跟着忙活,叼着小土块往帘边送,虽然常送错地方,却惹得大伙都乐。
才干了不到两个时辰,探完根的垄标了半亩,盖好的草帘像给田垄铺了层绿毯,补好的苗透着嫩白的根。路过的邻村老农都停下看新鲜:“你们这冬护的法子真妙!还探根还补苗,比单家单户瞎盖帘强多啦,苗准能活!”
“你看这搭配多妙,”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田埂上织草垫,银白的头发沾了点霜花,“探根的是秦国的老汉子,盖帘的是楚国的大姑娘,补苗的是鲁国的半大孩,连小石头和狗都帮忙,像一家子护自家的苗,热热闹闹的。”
护到 “共护田” 的老麦垄时,田里更热闹了。秦国的农夫数着根深达标的穴数,楚国的农妇记着盖帘的垄数,鲁国的田夫算着补苗的棵数。指尖碰过的苗根和草帘,都透着股子扎土的劲,连飞过的麻雀都落下来,在帘边啄着漏下的草籽,好像也在盼苗长。
“这混着冬护,护的不光是苗,更是咱心里的踏实,” 李掌柜蹲在田埂上吃粟米饼,粗瓷碗沿沾着饼渣,“从冬播到冬护,大伙一起忙,像去年咱做的补苗勺,秦国的竹匠做勺、楚国的篾匠编棉、鲁国的陶匠修底,工具好,护苗才尽心。”
歇晌时,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补的苗,每棵苗都栽得直,棉絮裹着根还潮乎乎的。“师父你看,” 他指着苗尖说,“这苗能长出绿芽不?” 公孙矩笑着翻开竹简,指着赵承的批注:“你看,赵承当年补的苗,二十天就冒芽,你补得这么细,肯定也能!”
三、根浅苗蔫与帘漏霜的互助忙
冬护到一半,张大哥突然喊:“东头的麦垄根太浅!” 众人跑过去看,巡检尺探下去,根只扎了一寸,有的苗已有点蔫,“再不管霜一冻,根会烂,苗就死了!”
公孙矩赶紧凑过去,翻着竹简找对策 —— 赵承在《冬苗管护记》里写过 “根浅宜松表土、浇温汤,忌硬拔动根”,他立刻分了工:“秦国的汉子用细竹片松根旁土,别碰断根;楚国的农妇烧点温姜水,给根浅的苗浇点;鲁国的田夫把蔫苗旁的帘盖厚点,防霜冻,三样都得快!”
众人一听,赶紧分头行动。王二愣子用细竹片轻轻扒开根旁土,土松了,根能往下扎;刘婶回家烧温姜水,孟春提着壶小心浇,每穴浇半勺;王大叔把备用的草帘拿来,给蔫苗垄铺了双层,压得更牢。
刚救完根浅苗,孟春又发现西头的草帘漏霜 —— 帘角没压牢,风把帘吹开个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