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5章 一夏丰收尾的妥,盼得新耕的安(1 / 4)

加入书签

芒种后一周的晨阳,已没了收割时的燥热,反倒带着点干爽的暖。列国的农夫都聚在粮仓前的空地上,秦国的汉子扛着竹制分粮核验斗,斗身刻着“五十斤满、十斤一格”的红痕,斗底还铺着层薄棉,免得麦粒滚动时少秤;楚国的农妇拎着麻编农具防潮袋,袋里缝着油纸衬,袋口绣着“镰、耙、锄”的小记号,一眼就知装啥农具;鲁国的田夫推着木柄土地松土耙,耙齿间缠着碎麦秸,耙柄上绑着测松土深度的竹片——翻土三寸才够养地;小石头也攥着迷你竹制种子晾晒盘,盘底钻着细孔,专晒选好的冬播种子,盘沿还刻着小刻度,能数清种子颗数。 老桑树下的“华夏”剑沾了层细尘,剑鞘上的“仓满纹”旁,新长出的“丰收尾纹”像捆扎整齐的农具,把旧纹路衬得规整整的。公孙矩从怀里掏出卷浅褐色竹简,是赵氏家族古籍中赵珩批注的《东汉农桑余录》,上面用墨写着“芒种收后,宜核粮、养器、肥地,仓实器整,来岁乃安”,他用指腹擦去竹简上的尘屑笑:“赵珩当年在洛阳管粮仓,就靠‘斗核粮、袋藏器’,咱今年加了松土耙和种子盘,比他那时更懂养地备种,来年耕种更顺。” 王二愣子蹲在粮仓旁,把核验斗往麻袋上一放,麦粒刚满斗,红痕正好对齐五十斤:“公孙先生,这斗准得很!昨儿个分的粮,每户都差不离,就剩最后三户没核验完!”说话间,孟春拎着陶盆走来,盆里装着新熬的麦麸粥——按她祖母孟姬传的法子,芒种后喝麦麸粥能清肠胃,还能就着咸菜解腻;刘婶已把防潮袋摆成排,每袋都敞着口,像等着给农具“找家”;小石头蹲在种子筐旁,正把选好的冬播麦种倒进晾晒盘,数着:“一、二、三……一盘正好五十颗!”小黄狗围着核验斗转,尾巴扫过斗沿,溅起的麦粒落在地上,被小石头飞快捡进盘里,引得大伙都笑。 ## 一、丰收尾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丰收尾工具的场面比晨阳还暖,列国的器具往空地上一摆,分粮核验斗、农具防潮袋、土地松土耙、种子晾晒盘排成排,校斗痕的“沙沙”声、缝袋衬的“嗡嗡”声、磨耙齿的“霍霍”声缠成团,转眼间,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,像等着给丰收“画句号”的好帮手。 “这核验斗得按粮种调校准,”秦国的老竹匠正给斗补红痕,手指捏着麦粒比对斗深,“麦子沉实,五十斤满斗得平斗口;稻子轻飘,五十斤满斗得冒点尖;豆子圆滚,斗底薄棉得铺匀,免得滚到斗角少秤。”王二愣子学着往斗里装了十斤麦,红痕正好对齐一格:“这斗校得准,分粮时谁家都不吃亏,核验也省心!” 楚国的刘婶正给防潮袋补油纸衬,把松了的油纸重新缝牢:“油纸得贴紧袋壁,不然潮气会渗进去锈农具;袋口得缝抽绳,扎紧了防尘,像给农具‘穿防潮衣’,明年拿出来还亮闪闪的。”她把磨好的镰刀放进绣“镰”的袋里,还在镰刃旁垫了层干稻草:“免得镰刃碰着油纸,磨掉防锈油。”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松土耙调耙齿,把缠在齿间的麦秸理得更匀:“麦秸能带着碎土翻进地,当绿肥;耙齿得磨得略圆,别扎深了伤土层,像给土地‘挠痒痒’,翻得浅还肥地。”他推着耙试了块空地,土翻得松松软软,还裹着碎麦秸:“这耙养地正好,明年种麦不板结!” 公孙矩帮着校种子晾晒盘,把盘底细孔调得比绿豆小一点:“晒种子得透气,孔太大会漏种,太小不通风,这样正好,像给种子‘晒暖阳’,干得快还不丢粒。”小石头学着往盘里撒种子,颗颗都落在盘里,没漏下一颗:“俺这盘晒种子,明年准能出好苗!” “昨儿个校核验斗时还吵了两句,”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装着新蒸的麦粉糕,“秦国的小伙想把斗做大点,说看着多;楚国的媳妇想做小点,讲核得准。最后各让一步,按去年的斗型校,只补红痕,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。”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,里面是新做的工具护具:“给耙柄缝了布套,给斗系了布绳,拿的时候不磨手。”她给每人递了件,王二愣子接过斗绳就系在手腕上:“这绳结实,拎斗不滑手!” ## 二、协作丰收尾的热乎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