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麦浪验丰岁,仓廪藏新方(2 / 3)
刘婶犯了嘀咕。公孙矩翻开《辨麦七法》,指着 “轮作需补肥” 那条:“豆类吸地力,种麦前得施草木灰。看来今年秋耕要记着这事。” 他让大伙把瘦麦单独存放:“这种麦做麦麸最好,磨面反而费功夫。”
夕阳西斜时,验麦结果汇总到公孙矩手中。竹简上密密麻麻记着:共耕田亩产比去年增两成,其中中上品麦占七成,虫蛀霉变率不足三成。“按赵无恤的标准,这是‘上丰’年成!” 公孙矩把竹简举得高高的,晒场上顿时爆发出欢呼声。小石头举着他挑出的最大麦粒跑来:“师父你看!这颗能当种子不?”
三、突遇霉变的巧应对
正当大伙准备分装粮食时,刘婶突然惊呼:“南头几捆麦发霉了!” 众人赶过去一看,果然见麦穗上长了白霉,原来是昨日雨后没及时翻晒。“这可咋办?扔了可惜,留着怕坏了好粮!” 王二愣子急得直搓手。
公孙矩却不慌不忙:“赵无恤在竹简里写了‘霉变急救法’。” 他立刻分派人手:秦国汉子负责把霉麦挑出来摊开暴晒,楚国农妇取来干艾草铺在底下吸潮,鲁国田夫烧起无烟火堆熏杀霉菌。“记住要离地二尺晾晒,让风从底下过。” 他边示范边讲解,“霉斑轻的还能做饲料,重的只能当燃料,绝不能入仓。”
张大哥发现霉麦多在捆心,恍然大悟:“定是收割时捆得太实,潮气散不出去。” 他当即把验丰尺改了用途,用尺尾的铁钩挑松麦捆:“以后收麦得留透气缝,宁慢三分,不霉一粒。” 孟春则找来干谷壳,垫在霉麦底下:“祖母说谷壳吸潮,比艾草还管用。”
忙活至深夜,霉变麦总算处理妥当。王大叔蹲在火堆旁烤霉麦,忽然眼前一亮:“这烤焦的麦粉能做记号!” 他用麦粉在粮仓门上画了防潮符:“既除霉味,又好记验麦日期。” 小石头也学着在自己的储麦罐上画小记号,歪歪扭扭的样子引得众人发笑。
四、仓廪藏新的大学问
处理完霉变麦,储粮准备正式开始。鲁国的王大叔带着人给粮仓做最后检查,在仓底铺了三层防潮物:最下层是晒干的芦苇,中间铺草木灰,上层盖油纸:“这样保管三年不发霉。” 秦国的张大哥则在仓壁上划刻度,每尺标上日期:“按月查粮,少了多少一眼便知。”
楚国农妇们的工作最细致。她们把验好的麦按品级分装,上品麦用陶罐密封,中品麦装麻袋,下品麦编草囤存放。刘婶教大伙在罐口盖松针:“松针防潮还驱虫,比麻布强。” 孟春则把公孙矩批注的储粮口诀抄在布上:“干、净、隔、透、查,五字记牢不犯傻。”
公孙矩特别关注种子粮的储藏。他让小石头把挑出的饱满麦粒倒进陶瓮,每装一层就铺层干沙:“沙藏麦种来年出芽齐。” 又在瓮口糊泥密封,只留个透气小孔:“既防鼠又保气,这是赵无恤的‘瓮藏法’。” 史官路过见了,在《春秋会要》续卷里写道:“赵氏藏麦之法,虽隔千年,用之仍效,所谓古法新用,莫过于此。”
阿柴在粮仓周围撒了圈苍术粉,这是他从山里学的土办法:“这药粉驱虫,比硫磺好闻。” 李掌柜则带来新做的粮票,竹片刻着 “壹斗”“伍升” 字样:“凭票领粮,免得乱拿。” 小石头也想要粮票,公孙矩便给他做了个迷你版:“等你学会验麦,就给你正式粮票。”
五、验丰宴上的新感悟
收仓完毕,杂院摆起 “验丰宴”。桌上的菜都带着麦香:麦仁粥、麦粉糕、麦秆熏肉,连酒都是新酿的麦酒。王二愣子端起酒碗:“今年收得多,更收得明白!这验麦的法子得传下去。” 刘婶给大伙分麦粉糕:“明年咱把辨种镜再改改,让小姑娘也能学会。”
公孙矩把《辨麦七法》竹简传给众人传阅:“赵无恤说‘验麦如验人,表里需如一’。种地不光要下力气,更要懂门道。” 他给每人发了块竹牌,上面刻着各自负责的验麦任务:“来年咱们分组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