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一冬播种管的实,盼得春苗的壮(3 / 3)

加入书签

开穴中心,怕闷着种子。 楚国的刘婶用竹片做标记,在竹片上刻“麦”“油”“豌”,插在垄头:“按标记管,来年苗出来不用猜,像给垄‘贴名字’,好管得很。”孟春跟着帮忙,把刻好的竹片插得直直的。 秦国的张大哥帮着查种穴,把塌了的穴重新扒开,补撒点碎土:“穴塌了种子会闷,得扒开,像给种子‘开窗’,透透气才好出芽。” 公孙矩帮着记管理计划,把盖草的垄数、做标记的垄数都记在竹简上——是他新抄的赵氏古籍空白竹简,准备来年记录苗情,他笑着说:“赵砚当年也这么记,来年收了粮,再补写‘冬播苗,三叶时间苗,五叶时施肥’。” 阿柴在旁边给洒水勺上油,把勺柄擦得亮闪闪:“勺上了油,明年春天还能用,不然生锈了不好浇,像给勺‘擦护手霜’。” “俺家的麦秸不够了,能借你家的匀点不?”南头的赵婶过来问。王大叔赶紧往她筐里装:“拿去用,盖的时候别太厚,不然苗出不来!” “俺家的竹片没了,能借你家的用用不?”北头的孙叔举着空筐过来。刘婶赶紧递过竹片:“拿去用,刻的时候轻点,别弄断了!”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看着盖好草的种穴和插好的标记,又看了眼公孙矩手里的竹简,笑着说:“赵氏家族传下来的不光是书,更是种地的心思啊!‘播得深、盖得匀、管得细’,这才是冬播的理,跟古书上写的一模一样!” ## 五、冬播小聚的热闹情 管理完,杂院要办“冬播宴”,列国的人都动起来。王二愣子杀了只养肥的鸡,刘婶摘了院里的萝卜,王大叔煮了新收的豆子,绣娘蒸了粟米饼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 “咱这宴得叫‘盼芽宴’,”王二愣子举着碗,声音洪亮,“种子播了,草盖了,标记做了,就等来年发芽,这宴得吃个踏实!” 公孙矩也举着碗,手里还捏着那片赵氏古籍残片:“今年冬播按老法子来,又加了新工具,明年春天,麦苗准长得壮,再加上大伙一起管,秋天又是好收成!” 李掌柜端着粟米饼过来,分给大伙:“尝尝这饼,用去年的冬播麦磨的面,甜得很!明年苗出来,咱还一起间苗、施肥、除草,人多力量大!”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,碗里装着热粟粥:“明年俺要帮着间苗、施肥,还要学记录苗情,像公孙先生那样写竹简!” “好!”大伙都应着,笑声、说话声、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,飘出杂院老远,连老桑树上的麻雀都落下来,叽叽喳喳的,像是也在贺冬播。 ## 六、岁月里的盼芽情 立冬后的第十天,冬播全妥了,盖好草的种穴整整齐齐,插好的标记在垄头立着,播种工具收拾得干干净净,满田都是盼芽的心意。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家走,阳光照在工具上,亮得晃眼。 “明年三月苗出来,咱天不亮就下地,先间苗,再施肥,”王二愣子走在最前头,嗓门洪亮,“让苗长得壮,秋天收满仓!” 公孙矩摸着靠在老桑树上的“华夏”剑,剑鞘上的冬播管纹旁,新的“盼芽纹”已悄悄冒头,像颗刚播下的种子。他把赵氏古籍残片小心收进怀里,看着小石头蹦蹦跳跳的样子,笑着说:“明年小石头准能帮更多忙,还能学写竹简,把今年的冬播记下来,传给后人。” 后来,这冬播田成了全县的榜样,每年立冬,邻村的人都会来学点播、学盖草、学管理。老桑树下的剑,依旧靠在那里,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,有冬播管纹、盼芽纹、冬播备纹,像把冬播的盼头都织在了上面。 有个史官路过,蹲在树下看了半天,在《春秋会要》续卷里写道:“冬播之要,在‘细’在‘盼’。播以细,管以实,盼以心,此乃农耕之魂,岁丰之基也。” 而那柄“华夏”剑,依旧靠在老桑树上,剑鞘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闪着光。有人说这剑沾了碎草的香,摸着总带着点暖;只有公孙矩知道,那暖哪是剑上的,是千万双手播下的种子在盼芽,是千家万户的心意在滋养,在木头里生了根,开了花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