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3章 一冬播种管的实,盼得春苗的壮(1 / 3)

加入书签

立冬的薄霜刚给冬播田裹上层浅白,列国的农夫已扛着播种管苗家伙往田间赶。秦国的汉子握着竹制点播器,器身刻着“麦种三寸深、油菜两寸深”的刻痕,顶端还绑着定位用的红绳;楚国的农妇挎着麻编苗间隔离带,带身织着半寸宽的网格,能隔开小苗不挤着;鲁国的田夫提着木柄苗期洒水勺,勺底钻着细密的渗水孔,标着“每苗一勺水”的浅纹;小石头也拎着迷你竹制间苗铲,铲头磨得圆乎乎,专挑过密的弱苗。 田埂边的老桑树上,还挂着公孙矩的“华夏”剑,剑鞘上的“冬播备纹”旁,新长出的“冬播管纹”像株刚出土的青苗,把旧纹路衬得嫩生生的。王二愣子蹲在田边,把点播器插进土里,红绳正好对齐垄线:“公孙先生,按您说的‘冬播深一寸,春苗壮三分’,这麦种咱就播三寸,保准扎得深!” 公孙矩刚从怀里掏出片泛黄的竹简——是赵氏家族古籍里赵承批注的《农桑记》残片,上面写着“秦地冬播,遇霜需覆草,苗出三叶再间苗”,他指着竹简笑:“老法子错不了,再加上咱的新工具,今年冬苗准旺。”说话间,孟春拎着装满麦种的布袋走来,袋口绣着“冬播”二字;小石头已用点播器试播了两穴,举着器喊:“刘婶你看,俺播的深度正好!”小黄狗围着田垄转,鼻子凑过隔离带,惹得大伙都笑。 ## 一、播种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播种工具的场面比初冬的暖阳还热乎,列国的器具往田边空地上一摆,点播器、苗间隔离带、苗期洒水勺、间苗铲排成排,修点播器的“沙沙”声、缝隔离带的“嗡嗡”声、磨洒水勺的“霍霍”声缠成团,转眼间,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,像等着给冬播“送种子回家”的好帮手。 “这点播器得按种子调深度,”秦国的老竹匠正给点播器补刻痕,手指捏着麦种比对器身,“麦种圆实,三寸深才够抗冻;油菜籽轻,两寸深就好,太深出不了苗;豌豆种鼓,器底得垫层软棉,免得碰破种皮。”王二愣子学着校点播器,往器里装粒麦种,插进土里再拔出来,坑深正好三寸:“这器准得很,播的时候不用再量!” 楚国的刘婶正给苗间隔离带补网格,把松了的麻线重新织紧:“网格得半寸宽,太宽苗会挤,太窄浪费地,像给小苗‘划地界’,每棵都有自己的地儿。”她把隔离带铺在垄上试了试,正好能卡住播好的种穴,风一吹也不歪。 鲁国的王大叔正给苗期洒水勺调孔大小,把渗水孔磨得比针眼略大:“水得细流,不然冲坏种穴;但也别太细,不然浇不透,像给小苗‘喂口水’,慢着点才喝得匀。”他往勺里装水,水“滴滴答答”渗出来,正好润透一穴土。 公孙矩帮着校间苗铲,把铲头磨得圆乎乎:“太尖会伤邻苗,太钝铲不动,这样正好,像给弱苗‘挪窝’,轻着点不碰着壮苗。”小石头学着用铲间了株过密的油菜苗,还不忘把苗栽到空穴里:“这苗还能活,别浪费!” “昨儿个修点播器时还吵了两句,”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装着热乎的粟米饼,“秦国的小伙想把器做长点,说播得深;楚国的媳妇想做短点,讲省力。最后各让一步,按种子分长短,麦种用长器,油菜用短器,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。”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,里面是新做的保暖护具:“手套缝了棉,鞋套编了草,冬天干活不冻手冻脚。”她给每人递了副,王二愣子接过手套就戴上:“这棉软和,握点播器不硌手!” ## 二、协作播种的热乎劲 播种的时候,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。秦国的汉子在前头“点播”,王二愣子扶着点播器,张大哥往器里加种子,每走一步按一下,穴距正好一尺;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“铺带”,刘婶把苗间隔离带铺在垄上,孟春用土压牢边,免得被风吹走;鲁国的田夫在最后“洒水”,王大叔提着洒水勺,每穴浇一勺水,润透种穴不积水。 “今儿这播种,比春播还细!”王二愣子按点播器的手没停,嗓门洪亮,“秦国的器播得准,楚国的带隔得匀,鲁国的勺浇得透,三样齐活,种子准能出好苗!” 公孙矩站在田埂上,手里捏着赵氏古籍残片,看着穿梭的人群——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