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8章 一秋冬护妥的实,藏得岁岁的安(1 / 4)
霜降的冷风刚给粮仓顶裹上层薄霜,列国的农夫已扛着秋冬护仓家伙往杂院赶。秦国的汉子握着竹制温湿度计,竹片上刻着“干、温、潮”三档刻度,还绑着吸潮的麻线;楚国的农妇挎着布制防蛀包,包里装着晒干的樟木片混花椒;鲁国的田夫挑着木柄补仓铲,铲头磨得溜光,还带着小桶补仓泥。脚步踩在粮仓前的青石板上“噔噔”响,像给满仓的粮食敲“平安钟”,引得墙根的腊梅刚绽出花苞,冷香飘进粮仓,像是来给粮食“站岗”。 “公孙先生,您看这粮仓墙角咋有点潮!”王二愣子蹲在仓角,手指摸过墙皮,沾了层细湿泥,“昨儿个按秦国的法子摸了摸粮囤,外层粮粒有点发潮,再不管怕长霉,您给瞅瞅咋测才知仓里温湿度合不合适。” 公孙矩刚把“华夏”剑靠在粮仓旁的老椿树上,剑鞘上的“储粮纹”旁,新长出的“冬护纹”像块干爽的粮囤衬布,把旧纹路衬得暖乎乎的。“这秋冬护仓跟给粮仓做‘健康监测’似的,得测温湿、防蛀虫、补漏缝,”他把竹制温湿度计插进仓缝,麻线很快吸了点潮气,刻度停在“温”档,“阿柴从秦地老仓官那学的法子,秦国的计测仓情、楚国的包防蛀、鲁国的铲补仓,三样配着来,粮才能存得干、不生虫、仓不漏。” 说话间,小石头抱着个竹编的冬护篮跑过来,篮底的编纹刻着温湿度计和补仓铲的图案,倒跟剑上的冬护纹一个样。“这是跟鲁国家爷学编的‘分具篮’,”王二愣子媳妇拎着布包跟在后头,包里装着测粮潮的粗麻片,“一格放温湿度计、一格盛防蛀包、一格挡补仓铲,干活时不混茬,麻片还能测粮潮——潮了就沉、干了就轻,一掂就知。” 小石头把冬护篮往剑边一放,剑穗突然晃了晃,坠下片干樟木片,正好落在篮里的防蛀包上“啪”地搭住,原本要散的花椒顿时拢在一起。跟着看热闹的小黄狗凑过来,鼻子凑着温湿度计嗅了嗅,被麻线的味呛得打了个喷嚏,引得大伙都笑。 ## 一、冬护工具的巧调试 整理冬护工具的场面比冬日的杂院还热闹,列国的器具往仓前一摆,秦国的温湿度计、楚国的防蛀包、鲁国的补仓铲排成排,调刻度的“沙沙”声、装樟木片的“哗哗”声、磨铲头的“霍霍”声缠成团,转眼间,件件工具就收拾得称手,像等着给粮仓“做体检”的帮手。 “这温湿度计得按仓型调麻线,”秦国的老竹匠正给麻线剪长度,手指捏着竹片比对粮仓高度,“圆仓高,麻线留三尺,能测到仓中下部;方仓矮,麻线留两尺,别沾到粮囤顶;像给不同粮仓做‘专属体温计’,测得准还不碰粮。” 王二愣子学着调麻线,剪得太短测不到仓底。“你这是给体温计‘剪短腿’呢!”秦国的张大哥笑着递过尺子,“按仓高的七成剪,圆仓五尺高就剪三尺五,准能测到关键位置。” 公孙矩帮着改补仓铲,把鲁国的铲头磨出弧形,又在木柄缠了层楚国的软布,“这样补仓缝时能贴紧墙皮,不漏泥,握着手也不冻,”他往仓缝里抹了点泥,铲头正好嵌进缝里,“像给粮仓‘补伤口’,泥抹得匀,缝补得严,雨水渗不进。” 楚国的刘婶正给防蛀包装料,每包按“樟木片七成、花椒三成”混:“这樟木片得晒透,不然没味防不了虫;花椒要干,潮了容易发霉,像给粮食‘戴防蛀帽’,虫闻着就躲,粮不生虫。” 阿柴突然指着地上的影子喊:“师父,您看这补仓铲的影子,跟剑上的冬护纹对上了!” 众人扭头一看,可不是嘛!温湿度计的影子刻着刻度,防蛀包的影子透着碎点,补仓铲的影子带着弧形,三股影子在地上织成张网,把列国的巧思都兜在里头。 “昨儿个试装防蛀包时还吵了两句,”李掌柜提着藤篮过来,篮里的红薯粥还冒热气,“秦国的小伙想多放樟木片,说味浓;楚国的媳妇说多放花椒,讲持久。最后各让一步,对半混装,连教书先生都夸这法子细。” 绣娘抱着布包袱走来,里面是列国农夫用的护具:秦国的布手套沾着竹屑,鲁国的草围裙打着补丁,楚国的麻护腕缝着暖棉。“这是给大伙备的,”她往每个手套里塞了块芝麻糖,“手套防铲头硌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