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一夏晒粮归的妥,藏得粒粒的香(3 / 4)

加入书签

点姜茶,大伙驱鸟跑累了喝口暖身子!”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,姜茶的香味很快飘满了晒场。 过了小半个时辰,麻雀终于被赶远了,晒席上的麦粒没少多少。王二愣子摸着晒透的麦粒,干干爽爽的,笑着露出了牙:“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管用,这要是单家单户,准保一半麦粒被鸟啄,今年就少收不少!” 秦国的张大哥突然发现南头的稻席,有几处被风吹得卷边,稻粒漏在地上,赶紧拎着竹筐过来:“得把席铺平,把漏的稻粒捡起来,不然浪费!”楚国的刘婶也跟着过来:“俺帮你铺席,你捡稻粒,快得很!”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,他帮着递铜铃,刘婶教他“系在布条中间,晃得更响”,张大哥帮着扶竹竿,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。“俺递的铜铃能吓走鸟不?”小石头抬头问,脸上沾了点麦粒,像只小花猫,引得大伙都笑。 ## 四、归仓分粮的暖光景 晒透的粮都装罐后,晒场又热闹起来——要按各家出工和人口分粮。鲁国的田夫把储粮罐搬到晒场中央,楚国的农妇用木斗量粮,秦国的汉子记账,每一家分多少麦、多少稻、多少豆,都算得清清楚楚。 “分粮得按‘两算’,”王二愣子站在晒场中央,手里拿着出工账,“一算各家出的工,出工多的多拿;二算各家人口,人口多的多补,谁家都不亏!” 李掌柜提着个校准好的木斗走过来,斗上刻着“公平”二字:“这斗是去年大伙一起校准的,一斗正好十斤,分粮时咱三人一组,一人倒粮、一人看斗、一人记数,免得差了数。” 分粮的时候,秦国的张大哥先领:“俺家出了三十天工,四口人,该拿三百斤麦、两百斤稻!”楚国的刘婶接着算:“俺家出了二十六天工,五口人,该拿两百八十斤麦、两百二十斤稻!”鲁国的王大叔笑着说:“俺家出了三十五天工,三口人,该拿三百二十斤麦、一百八十斤豆!” 公孙矩帮着核对账目,每一笔都念给大伙听:“张大哥麦三百斤、稻两百斤;刘婶麦两百八十斤、稻两百二十斤;王大叔麦三百二十斤、豆一百八十斤……都对不?” “对!”大伙齐声应着,声音亮得能传老远。 小石头也跟着忙,帮着递木斗、扶储粮罐,还学着数罐数:“王大叔的粮够装五罐啦!”引得大伙都笑。 分到最后,还剩六十斤杂粮,王二愣子提议:“这粮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分了吧,让他们也尝尝今年的新粮!” “好!”大伙都赞成,楚国的刘婶还多装了点新磨的麦粉,秦国的张大哥加了袋新收的豆子,一起送到老人家里。老人捧着储粮罐,眼睛都红了:“谢谢大伙,今年冬天不愁吃了!” ## 五、丰收宴里话来年 分完粮,杂院要办“丰收宴”,列国的人都动起来。秦国的汉子杀了只养肥的鸡,楚国的农妇摘了院里的新鲜蔬菜,鲁国的田夫煮了新收的豆子,还有新磨的麦饼、新蒸的米饭、新酿的米酒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 “咱这宴得叫‘团圆丰收宴’,”王二愣子举着酒碗,声音洪亮,“今年大伙一起种、一起护、一起收、一起晒,才有这满仓粮,这宴得吃出家的味!” 公孙矩也举着碗,看着满桌的菜——秦国的辣子鸡、楚国的炒青菜、鲁国的煮豆子、燕国的酱萝卜,笑着说:“今年的好法子得记着:秦国的扬场叉清壳快,楚国的晒粮席分晒匀,鲁国的储粮罐存粮久,明年咱接着用,再试种点新作物,收成准更好!”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手里捧着今年的收成账本,指着上面的数字:“今年比去年多收了三成粮!这就是‘人心齐,泰山移’,不管是哪国的人,心凑在一块儿,就能种出好粮、存好粮!”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,学着大人的样子说:“明年俺要自己扬一整场粮,自己装储粮罐,还要帮着给老人分粮!” “好!”大伙都应着,笑声、说话声、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,飘出杂院老远,连老槐树上的喜鹊都落下来,叽叽喳喳的,像是也在贺丰收。 ## 六、岁月里的农耕情 夏至那天,所有粮食都已装罐归仓,秦国的麦罐、楚国的稻罐、鲁国的豆罐,在粮仓里摆得整整齐齐,罐口的蜡布闪着光,满仓都是新粮的香。列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