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一夏摘穗清的净,堆得粒粒的实(3 / 4)
稀的;“俺去烧点姜茶,大伙翻粮累了喝口暖身子!”东头的李叔拎着铁锅往灶房跑,姜茶的香味很快飘满了田埂。 过了小半个时辰,粮堆温度终于降下来,摸着手感凉凉的。王二愣子抓了把粮放在白瓷盘里,没杂质没结块,笑着露出了牙:“还是大伙一起想办法管用,这要是单家单户,准保一半粮发霉,今年就白忙活了!” 秦国的张大哥突然发现南头的几筐稻穗,摘的时候漏了些碎秆,赶紧拎着清杂筛过来:“得再筛遍,不然混进粮堆还得发热!”楚国的刘婶也跟着过来:“俺帮你倒穗,你筛杂,快得很!” 小石头也跟着帮忙,他帮着递竹帘,刘婶教他“把帘铺在凉席下,别铺歪”,张大哥帮着扶稳筛子,三个人配合得像老搭档。“俺递的竹帘能帮粮堆散热不?”小石头抬头问,脸上沾了点粮末,像只小花猫,引得大伙都笑。 ## 四、归仓前的细准备 粮堆降温后,列国的人又忙着给粮食“归仓前的最后准备”——不光要干净,还得给粮囤做“内衬”,防粮粒受潮。楚国的农妇编粮囤衬布,用细麻线织得密不透风,铺在囤里像给粮囤“穿内衣”;秦国的汉子给衬布缝边,别让布边勾住粮粒;鲁国的田夫把编好衬布的粮囤搬到粮仓旁,摆得整整齐齐。 “这衬布得织得密,”楚国的刘婶边织边说,“太稀了潮气能渗进来,粮粒容易潮;织得密,潮气进不去,还不勾粒,像给粮囤‘戴口罩’,只透气不进潮。” 公孙矩帮着查衬布密度,用手指量布眼,布眼小于麦粒就合格:“布眼得比麦粒小,不然小粒的粮会漏下去,白浪费。” 阿柴在旁边给粮囤刷桐油,刷在囤外不刷在里,“囤外刷油防雨水,囤里有衬布防粮潮,里外都护着,粮能存到冬天。” “俺家的麻线不够了,能借你家的匀点不?”南头的赵婶拎着空线轴过来,有点不好意思地问。楚国的刘婶赶紧往她手里塞了卷新线:“拿去用,俺这还有,够织完自家的衬布!” “俺家的桐油没了,能借你家的用用不?”北头的孙叔端着空碗过来。鲁国的王大叔赶紧往他碗里倒:“倒半碗去,俺这还有,够刷完自家的粮囤!”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手里捧着本《储粮要诀》,指着里面的图:“你们看,古人储粮也讲‘清杂、散热、衬囤’,跟咱现在一样,这就是‘一清二散三衬囤,粮满仓实不发愁’的理。” 准备到夕阳西下,粮囤都铺好了衬布,刷完了桐油,清好的粮食堆在凉席上,等着明天归仓。王二愣子拍着手上的粮末:“今年这归仓准备做得细,粮干净还不热,存着准放心!” ## 五、岁月里的储粮盼 夏至那天,清好的粮食都已归仓,秦国的麦、楚国的稻、鲁国的谷,装满了铺着衬布的粮囤,囤口盖着透气的竹篾盖,满仓都是新粮的香。列国的人扛着摘清工具往杂院走,要把工具收拾好,准备明年再用。秦国的摘穗钩、楚国的清杂筛、鲁国的通风耙,排着队像支整齐的队伍。 “今年这摘清做得妥,粮干净、不发热,存着就有谱了!”王二愣子扛着摘穗钩走在最前头,嗓门洪亮,“咱还按今年的法子,混着摘、混着清、混着存,让每颗粒都安安稳稳过冬天!” 公孙矩走在中间,看着身后的队伍——列国的人说说笑笑,小黄狗跟着跑,小石头扛着自己做的小清杂筛,跟在最后头,时不时回头望一眼粮仓,像在跟粮食告别。他摸了摸腰间的“华夏”剑,剑鞘上的摘清纹旁,新的“储粮纹”已悄悄冒头,像个盖着篾盖的粮囤。 “师父,冬天取粮的时候,俺能帮着开囤盖不?”小石头跑过来问,手里攥着颗干净的稻粒,眼睛亮得像仓里的粮。 公孙矩笑着点头:“当然能,到时候你还能帮着查粮情,看粮有没有潮,说不定你清的那囤粮,存得最久最干净呢!” 后来,这摘清田成了全县的榜样,每年芒种后,列国的人都会聚在这里,一起摘倒伏穗、一起清杂、一起翻粮堆。老柳树下的剑,依旧靠在那里,剑鞘上的纹路越来越密,有摘清纹、储粮纹、熟守纹,像把熟后摘清的图景织在了上面。 有个史官路过,蹲在树下看了半天,在《春秋会要》续卷里写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