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5章 一夏收割忙的欢,填得仓仓的满(3 / 4)
干干爽爽的,没沾半点潮气。王二愣子抹着脸上的雨水,看着车上的粮捆笑:“还是大伙一起抢收管用,这要是单靠一家,准保一半粮被淋潮,晒三天都干不了!” 楚国的刘婶突然发现南头的几袋豆子,袋口没扎紧,赶紧拎着麻绳过来:“得重扎,不然潮气会渗进去,豆子容易发芽!”秦国的张大哥也扛着密封袋过来:“俺帮你扶着袋,你扎绳,快得很!” 小石头也跟着忙前忙后,帮着递草席、捡散落的粮,脸上沾了点泥,像只小花猫。“俺也帮着抢收啦!”他举着颗麦粒跑过来,献宝似的递给公孙矩,“这颗没被雨淋!” ## 四、分晒归仓的暖光景 雨停后,晒场又热闹起来——不仅要晒被淋到的少量粮,还要把收割的粮按种类分晒、归仓。鲁国的田夫把木轨车推到晒场,楚国的农妇用分粮筛再筛一遍,把杂质挑干净;秦国的汉子用木耙把粮摊开,摊得匀匀的,让太阳晒透。 “分晒得按‘种类来’,”王二愣子站在晒场中央,手里拿着木牌,“麦子晒东边(日照长)、稻谷晒西边(通风好)、豆子晒南边(温度高),各晒各的,不混味!” 李掌柜提着个木斗走过来,斗上刻着“公平”二字:“这斗是去年大伙一起校准的,一斗十斤,归仓时咱三人一组称,一人倒粮、一人看斗、一人记账,免得差了数。” 归仓的时候,秦国的张大哥先称:“俺家割了三百斤麦、两百斤豆,该装两囤!”楚国的刘婶接着算:“俺家割了两百五十斤稻、一百五十斤麦,该装一囤半!”鲁国的王大叔笑着说:“俺家割了三百五十斤谷、两百斤稻,该装两囤半!” 公孙矩帮着记账,每一笔都写得清清楚楚,还念给大伙听:“张大哥麦三百斤、豆两百斤;刘婶稻两百五十斤、麦一百五十斤;王大叔谷三百五十斤、稻两百斤……都对不?” “对!”大伙齐声应着,声音亮得能传老远。 小石头也跟着忙,帮着递木斗、扶粮囤,还学着数囤数:“一囤、两囤、三囤……王大叔的粮够两囤半啦!”引得大伙都笑。 分到最后,还剩四十斤杂粮,王二愣子提议:“这粮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分了吧,让他们也尝尝今年的新粮!” “好!”大伙都赞成,楚国的刘婶还多装了点新磨的麦粉,秦国的张大哥加了袋新收的豆子,一起送到老人家里。老人捧着粮袋,眼睛都红了:“谢谢大伙,今年冬天不愁吃了!” ## 五、丰收总结的热闹情 归完仓,杂院要办“丰收总结宴”,列国的人都动起来。秦国的汉子杀了只养了半年的鸡,楚国的农妇摘了院里的新鲜蔬菜,鲁国的田夫煮了新收的豆子,还有新磨的麦饼、新蒸的米饭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 “咱这宴得叫‘庆丰总结宴’,”王二愣子举着酒碗,声音洪亮,“不光庆丰收,还得说说今年的好法子,明年接着用!” 公孙矩也举着碗,看着满桌的菜——秦国的辣子鸡、楚国的炒青菜、鲁国的煮豆子、燕国的酱萝卜,笑着说:“今年的好法子多:弧形镰快割、分粮筛分粮、木轨车运仓,还有大伙一起抢收、互助分粮,这些都是咱的‘丰收宝’,明年接着用,准能再丰收!” 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手里捧着今年的收成账本,指着上面的数字:“今年比去年多收了两成粮!这就是‘众人协作,岁岁丰’的理,不管是哪国的人,心凑在一块儿,就能种出好粮!” 小石头也举着个小碗,学着大人的样子说:“明年俺要自己割一垄麦,自己晒粮,还要帮着运粮!” “好!”大伙都应着,笑声、说话声、碗碟碰撞声缠在一起,飘出杂院老远,连老柳树上的喜鹊都落下来,叽叽喳喳的,像是也在贺丰收。 ## 六、岁月里的农耕盼 夏至那天,所有粮仓都装满了,秦国的麦、楚国的稻、鲁国的谷、燕国的豆,堆得像小山似的,粮囤上还插着写有“丰收”的木牌。列国的人扛着工具往杂院走,要把收割工具收拾好,准备明年再用。秦国的弧形割镰、楚国的分粮筛、鲁国的运粮车,排着队像支整齐的队伍。 “明年咱还按今年的法子,混着种、混着护、混着收,”王二愣子拍着装满的粮仓,笑得合不拢嘴,“让粮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