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一冬融合藏的实,盼得岁岁的春(2 / 4)
国的人又忙着选种留种 —— 好种才能出好苗,这是农耕的老理。楚国的刘婶把今年收的稻种倒在选种筛里,“哗哗” 地筛着,瘪粒落在下层,饱满的粒留在筛上;秦国的张大哥把麦种摊在竹席上,挑出虫蛀的、发黑的,只留金黄饱满的;鲁国的王大叔把豆种倒进水里,浮在水面的捞出来,沉底的留着做种。
“这选种得像挑媳妇,得挑壮实的、精神的,” 楚国的刘婶把筛好的稻种装进布袋,“瘪粒种下去长不出好苗,白浪费地力;饱满的粒才好,来年能高产。”
公孙矩帮着晒种,把选好的种子摊在向阳的竹席上,时不时翻一翻,让每粒种都晒到太阳。“你看这晒种的时间,” 他看了看日头,“冻天晒半天就行,别晒太久;暖天晒一天,晒透了;雪天别晒,免得冻着,晒好的种装袋时得放防潮布,来年才好发芽。”
小石头也跟着学选种,他拿着个小筛子,学着刘婶的样子筛豆种,虽然筛得慢,却把瘪粒都挑了出来。“俺选的种明年能长高高!” 他举着颗饱满的豆种,献宝似的给公孙矩看,引得大伙都笑。
“俺家的稻种有点少,能跟你家换点不?” 南头的赵婶拎着半袋稻种过来,有点不好意思地问。楚国的刘婶赶紧往她袋里添种:“拿去种,明年收了稻,再还俺点就行!”
“俺家的麦种有点潮,能借你家的竹席晒晒不?” 北头的孙叔抱着麦种过来。秦国的张大哥赶紧把竹席挪出块地方:“放这晒,俺帮你翻,晒透了才好存。”
教书先生拄着拐杖走来,手里捧着本《农桑辑要》,指着里面的图:“你们看,古人选种也讲‘筛、挑、晒’,跟咱现在一样,这就是‘好种出好苗,好苗结好粮’的理。”
选完种,大伙把种子分装成小袋,写上作物种类和选种日期,存进粮仓的干燥处。王二愣子锁上仓门,笑着说:“明年开春,就靠这些好种了!准能再丰收!”
三、年礼筹备的暖光景
进了腊月,冬闲的活计少了,列国的人又忙着筹备年礼 —— 过年走亲戚,总得带点自家的好东西。秦国的汉子把新磨的麦粉装袋,袋口扎着红绳;楚国的农妇把新腌的腊鱼腊肉挂起来,透着油亮;鲁国的田夫把新炒的瓜子花生装罐,喷香扑鼻。
“咱今年还按‘百家礼’的法子,每家出点东西,凑成礼袋,走亲戚时带着,” 王二愣子媳妇提议,“秦国的麦粉、楚国的腊味、鲁国的干货,凑在一起才丰富。”
大伙都赞成,很快就忙起来。秦国的张大哥磨了十斤麦粉,楚国的刘婶腌了五斤腊鱼,鲁国的王大叔炒了三斤瓜子,绣娘还做了几双新鞋,放在礼袋里。小石头也跟着忙,他把自己编的小竹篮放进礼袋,虽然编得歪歪扭扭,却透着心意。
“俺家还有去年酿的米酒,也装两瓶放进礼袋!” 西头的张婶拎着米酒坛过来,酒坛上贴着 “丰年” 的红帖;“俺家有新做的年糕,也添几块!” 东头的李叔端着年糕过来,年糕上印着 “福” 字。
不一会儿,“百家礼” 就凑齐了:秦国的麦粉、楚国的腊味、鲁国的干货、燕国的米酒、韩国的年糕,每个礼袋都装得满满当当,透着股子年味儿。
列国的人提着礼袋,挨家挨户送年礼。到了孤寡老人家里,老人捧着礼袋,眼睛都红了:“谢谢大伙,今年过年不孤单了!”
送完年礼,大伙又聚在杂院做年饭。秦国的麦饼、楚国的腊肉、鲁国的花生粥,摆了满满一桌子。列国的人围着桌坐,你敬我一杯酒,我给你夹块肉,小黄狗蹲在桌下,小石头也给它夹了块肉,它吃得尾巴直晃,引得大伙都乐。
“这年过得热闹,比自家过年还开心!” 李掌柜喝着米酒,笑着说,“要不是大伙一起种粮、一起收粮,哪能有这么好的年礼、这么香的年饭?”
四、冬闲互助的实光景
腊月里,村里有人家盖新房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