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1章 一田融合收的顺,装着仓仓的满(2 / 4)

加入书签

就做得既实用又好看。

“做收具得懂庄稼的‘脾气’,” 老木匠用砂纸磨着打谷机的木柄,“秦国的镰刀柄得弯点,握久了不酸手;楚国的稻筛网眼得匀,漏粒少还快;鲁国的谷叉齿得尖点,挑庄稼不费劲。看着简单,这里头全是护粮的心思。”

公孙矩帮着编稻绳,用齐国的稻草和燕国的麻线拧成双层,中间夹了层秦国的细布条,捆庄稼时不勒秆还结实。“你看这绳结多方便,” 他打了个活结示范,“一拉就紧,一解就开,捆新庄稼时不用剪绳,能省不少事。”

货郎背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逛到田边,见大伙忙得热火朝天,赶紧扯开嗓子:“瞅瞅俺带啥好东西了!这‘快磨石’是用列国的砂岩做的,磨镰刀半袋烟的工夫就亮!”

他往镰刃上蹭了点磨石粉,原本发钝的镰刀,“唰” 地一下就能割断稻草,连最粗的谷秆都能一刀断。“这磨石掺了秦国的石英、楚国的黏土,又细又耐磨,” 货郎举着镰刀笑得满脸褶子,“去年在魏国农庄试了试,收割效率比往常高四成。”

公孙矩把剑挪到收具堆旁边,剑鞘上的潮气沾在镰刀上,竟让不同收具的影子在地上慢慢凑成个圆圈,圆心处正好是秦镰、楚桶、鲁机配在一起的收割组合。

“这剑是真懂庄稼事,” 老农夫摸着剑上的新纹说,“知道咱今儿收得顺,粮仓才能装得满。”
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了,手里捧着本纸页发黄的《收割要诀》,里头记着列国收割的妙招:秦国快镰割谷子,楚国浅桶接稻穗,鲁国慢机脱麦子,页边还画着小图。“这书给大伙做个参考,” 先生指着插图说,“就像人搬家要轻拿轻放,收庄稼也得细手细脚,才不浪费粮。”

三、协作收割的热乎劲

收割的时候,列国的农夫自发分了三伙。秦国的汉子在前头割秆,月牙镰 “唰唰” 地扫过田垄,谷秆应声倒地,整整齐齐像铺了层绿毯;楚国的农妇跟在后头接穗,竹稻桶 “啪啪” 地接着落穗,粒儿一颗都不撒;鲁国的田夫推着打谷机殿后,机器 “咯吱” 地转着,金黄的籽粒 “哗哗” 落进接粒斗。

“今儿这收割,比娶媳妇还热闹!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稻筛吆喝,筛里的谷粒闪着光,“秦国的镰割得齐,鲁国的机脱得净,楚国的桶接得满,三样齐活,粮食想不装满仓都难!”

公孙矩站在田埂上,看着金黄的作物堆成小山,旁边的小石头正踮着脚学用小镰刀,镰刃总往谷秆歪处砍。“割的时候要贴着根,” 公孙矩握着他的手往下压了压,“像给庄稼‘剪头发’,得齐整才好捆。”

才干了不到三个时辰,田垄上就堆满了捆好的庄稼,远看像排金色的小堡垒。东头的谷子地刚割完,西头的稻田已接满穗,北坡的麦田正脱粒,三伙人配合得像台转得顺溜的机器,引得路过的粮商都停下马车瞅新鲜。

“你看这搭配多妙,”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埂上捡谷粒,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,“割秆的是秦国的老汉子,递桶的是楚国的大姑娘,推机器的是鲁国的半大孩,忙着忙着就忘了谁是哪国的,倒像一家子收自家的粮。”

收到列国合种的 “同心田” 时,田里更热闹了。秦国的农夫数着捆数,楚国的农妇记着粒重,鲁国的田夫算着产量。指尖碰过的粮食,都透着股子沉实,连飞过的麻雀都落下来,在埂上啄着散落的谷粒,好像也在分享丰收的喜。

“这混着收割,收的不光是粮食,更是咱心里的满,” 李掌柜蹲在埂上喝茶,粗瓷碗沿沾着泥点,“就像去年修的粮仓,秦国的木匠做架,楚国的瓦匠抹缝,鲁国的石匠垒基,仓牢了,粮多了,冬天才踏实。”

歇晌时,小石头拉着公孙矩去看自己割的小捆谷子,捆得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。刚走到剑旁边,打谷机里溅出的谷粒突然顺着风飘过来,和剑鞘上的收纹在阳光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