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3章 秦地秋收前核穗,魏陇创“麻筋捆穗保收法”(1 / 2)

加入书签

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田旁,就见陈丈举着一把空瘪的粟穗跑过来:“赵客卿!司马大夫家的三十亩粟田,竟把官仓发的麻布麻袋私藏起来装私粮,用破布兜装穗,昨夜风大,半亩田的粟穗掉在泥里,还有三成穗粒空瘪!俺们村的农人连夜用麻绳捆穗,手上都被穗芒扎出血,他却让佃户去修私宅晒谷场,太不像话了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司马儋正指挥家奴把麻布麻袋往马车上搬,穗情册上“壮穗七成、无掉落”的记录旁,还沾着未清理的泥穗。“司马儋,《田律》明载‘秋收前需用官发麻袋护穗,私藏物资致穗损需加倍赔偿’,你家空瘪穗超三成,麻袋全被私藏,再不管秋收要少收一半粮!”赵承翻身下马,用竹制穗尺量粟穗——最长仅四寸,与“壮穗超六寸”的标准差远了,又捡起地上的掉穗:“你看这穗粒摔碎在泥里,哪是护穗,是糟蹋收成!” 司马儋摇着蒲扇,扇面上沾的穗芒簌簌掉落:“客卿有所不知,麻袋装私粮方便,破布也能护穗……”话没说完,陈丈突然用陶制穗容器装满壮穗——倒出后数得五十六粒,又举起捆好的粟秆:“司马大夫,你看俺家‘尺测穗长、麻绳捆穗’,壮穗占七成,没一粒掉落!去年你家缺麻袋,还是俺们匀给你的,今年咋敢私藏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核穗情护穗,司马儋创“麻绳浸液固穗法” 赵承让人取来竹制穗尺与穗情册,在司马儋家的粟田核查:“你家三十亩田需补捆穗秆两百捆,空瘪穗超三成的五亩田需叶面补肥;私藏的三十只麻布麻袋需立即归还;掉落的两石粟穗需分拣干净,赔偿农人种草木灰损失两瓮!”他又让人核对预支秋粮记录——司马儋家虚报壮穗申领了五石预支粮,实际仅够申领两石,“你这是借虚报骗预支粮,违反‘按穗情预支’的律法!” 陈丈趁机演示秋收前护穗的“三步创新法”,每一步都对应《农桑记》上新添的批注(赵承上月从楚地商贾处获“穗期护养法”,陈丈已实践验证): 1. 穗尺定壮弱:用竹制穗尺逐穗测量,超六寸的标记“壮”、不足四寸的标记“弱”,弱穗田叶面喷施草木灰浸液(每亩两瓮),三日可促穗粒饱满——手册上画着穗尺用法,旁注“白露穗定形,尺测比眼准,每日可多核四亩”; 2. 麻绳捆穗秆:将麻制捆穗绳剪成一尺长,绕粟秆中部捆两圈(松紧以不勒伤秆为度),防止风刮穗落,每三株捆成一小束(增强抗风性)——手册上贴着麻绳样本,旁注“麻绳浸温水再捆,更柔韧,不易断”; 3. 麻袋护穗:将壮穗田的粟穗轻轻装入麻布麻袋,袋口留三寸通风,傍晚收回叠放,避免夜间露水闷霉——手册上还记着“麻袋需每日晾晒,受潮易沾穗粒”。 “俺们村今年核了四十亩田,用了二十把穗尺、五十捆麻绳、四百只麻袋,没一亩穗掉落,预支粮也按实申领!”陈丈说着,将《农桑记》递向赵承,书页上还留着他今早捆穗时沾的穗芒,新添的批注写着:“辰时喷草木灰浸液最佳,露水干后不烧叶”。 司马儋看着空瘪的粟穗与私藏的麻袋,又看陈丈满是伤口的手,脸色终于变了:“那……那我现在补捆、喷肥还来得及吗?”赵承让人搬来三捆麻绳、两瓮草木灰浸液、三十只麻布麻袋:“现在补还来得及,需补捆两百捆穗秆、喷施五亩弱穗田,退回多领的三石预支粮;另外教你个‘麻绳浸液固穗法’——把麻绳浸泡草木灰浸液后晾干,捆穗时既能加固秆子,又能让浸液中的养分渗入秆内,比单纯捆绳多一层护养,穗粒更饱满。” 午后,司马儋亲自帮着捆穗喷肥,佃户们则跟着陈丈分拣掉穗,司马儋在穗情册上改填实报数据时,低声道:“之前是我贪私藏麻袋,差点毁了秋收,以后肯定按实护穗。”赵承在穗情册批注:“白露核泾阳穗情,司马儋私藏麻袋骗预支粮、致穗掉落,督其补捆并创麻绳浸液固穗法,附《农桑记》穗尺测穗图,见《商君法·田律》附册”——这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,旁注“战国秦穗期护养法之始,穗尺由百工张氏所制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