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一场融合换的亲,连着万家的情(2 / 3)
货物竟有种说不出的稳妥,像揣着满心的欢喜。“您看这大小,” 他掂着筐子说,“秦国的干货占地方,筐就得大;楚国的茶叶轻,筐得小,凑在一起才合用。”
货郎背着布包逛换物场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防压纸,能让瓷器不受损,要不要试试?”
他把防压纸垫在陶缸里,赵国的陶器顿时添了三分保险,叠着放都不怕碰,连最娇贵的青瓷碗都能安心换。“这叫‘稳运纸’,” 货郎举着瓷碗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集市,用这纸包的货,列国的商贩都来学,连官窑都采买。”
公孙矩把剑放在换具旁,剑鞘上的水汽凝在秤盘上,竟让散落的铜屑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秤楚尺合量的货物。
“这剑是真懂换货的,” 老货郎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换的是《万家亲》。”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货志》,里面记着列国换货术融合的故事,秦国货郎学楚法、鲁国学徒学秦技、楚国商贩学鲁艺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找窍门的,” 先生指着货志,“得让他们知道,换货术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等价交换才长久。”
三、融合换连万家亲
换货的时候,列国的百姓围着货摊转,秦国的汉子用腊肉换茶叶,楚国的媳妇用丝绸换陶器,鲁国的老汉用麻线换皮毛,手递手的交接声,像在奏和睦曲,引得雪地里的麻雀都蹦跳着看。
“今儿换的是《齐心货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块腊肉喊,“秦国的肉换楚国的茶,鲁国的布换赵国的陶,各取所爱才称心,换着换着就心里热乎。”
公孙矩站在货摊旁,看着货物交换,旁边的小石头举着个小秤,正跟着货郎学称重。“慢点称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秤砣,“这货越换越匀,就像日子越过越亲近。”
货刚换了一半,货物的香气就漫了整个村子。秦国的肉香刚飘出东摊,楚国的茶香就绕着西摊转,列国的味道在集市上缠成结,引得人心里发痒。
“您看这搭配,” 隔壁的老太太捧着换来的丝绸笑,“割肉的是秦国的屠户,可包货的是楚国的姑娘,记账的是鲁国的先生,换着换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换到列国合换的 “共福礼” 时,场上的秦国百姓送腊肉,楚国百姓赠茶叶,鲁国百姓献丝绸,换来的物件堆成小山,连飞过的喜鹊都落在货台上,像在沾喜气。
“这融合换连的是咱过日子的情,” 李掌柜提着换来的酒坛说,“就像去年咱修桥,秦国的石匠、楚国的木匠、鲁国的瓦匠一起动手,桥通了,货换了,日子才热乎。”
换完货清点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换来的糖人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糖人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,糖人的影子和剑鞘上的换纹在雪光里连成片,像串甜蜜的绳结。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大着嗓门喊。
四、雪天里的换物场
小年那天飘着鹅毛雪,列国的商贩却没收摊,秦国的汉子把货物往棚下挪,楚国的媳妇用棉被盖着瓷器,赵国的货郎给皮毛裹草席,雪花落在货摊的 “簌簌” 声,竟像在撒糖霜。
“这换物场真抗冻,” 王二愣子往炭盆里添松柴,“去年下雪的时候,也是这棚子,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换,冻着冻着就不冷了。”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边,剑鞘上的雪花化成水,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换具和商贩都圈在里面。
“您看这热乎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货摊,“跟《礼记》里说的‘礼尚往来,往而不来,非礼也’一个理,情厚了,啥雪都不怕。”
雪下得最大的时候,棚顶的布幡突然被风吹破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补 —— 秦国的麻布、鲁国的丝绸、楚国的油纸缝在一起,破洞处竟成了个小小的 “换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