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8章 一道融合渠的畅,润着万家的田(2 / 3)
列国的水纹,秦国的直线纹、楚国的曲线纹、鲁国的波纹,提在手里竟有种说不出的趁手,像握着股活泉水。“您看这大小,” 他掂着水桶说,“秦国的旱地浇水少,桶就得小;楚国的水田用水多,桶得大,凑在一起才合用。”
货郎背着布包逛渠场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防渗膏,能让渠底不漏水,要不要试试?”
他把防渗膏抹在渠底的缝隙里,秦国的青石渠顿时添了三分严实,水淌过去连个水洼都不渗,连最干硬的渠岸都润得发亮。“这叫‘固水膏’,” 货郎用手指划着渠底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灌区,用这膏修的渠,列国的农夫都来学,连官渠都改用这法子。”
公孙矩把剑放在水具旁,剑鞘上的水汽凝在陶管上,竟让散落的水珠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陶楚木合制的水闸。
“这剑是真懂水的,” 老农夫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修的是《万家渠》。”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水经》,里面记着列国灌溉术融合的故事,秦国石匠学楚法、鲁国学徒学秦技、楚国木匠学鲁艺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找窍门的,” 先生指着水经,“得让他们知道,灌溉术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源流相通才兴旺。”
三、融合渠润万家田
放水灌溉的时候,列国的农夫排着队守在渠边,秦国的汉子扳着闸门,楚国的农妇扶着竹笕,鲁国的田夫挖着支渠,水流过渠的 “哗哗” 声,像在奏丰收曲,引得田边的青蛙都跟着唱。
“今儿浇的是《齐心田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提着个水瓢喊,“秦国的主渠走得快,鲁国的支渠分得匀,楚国的竹笕浇得细,合在一起才解渴,浇着浇着就心里敞亮。”
公孙矩站在渠坝上,看着水流进田,旁边的小石头举着个小水瓢,正跟着父亲学分水。“慢点倒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正瓢口,“这水越浇越匀,就像日子越过越滋润。”
水刚流过半渠,湿润的泥土香就漫了整个村子。秦国的渠水刚淌进麦田,楚国的竹笕就引到了稻田,列国的水流在田里织成网,引得人心里发痒。
“您看这搭配,” 隔壁的老太太坐在渠边纳鞋底笑,“扳闸的是秦国的老汉,可看水的是楚国的媳妇,挖支渠的是鲁国的娃,浇着浇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浇到列国合耕的 “共荣田” 时,田里的秦国农夫开垄,楚国农夫引水,鲁国农夫堵缺口,泥水溅在身上像画的花,连飞过的蜻蜓都落在稻叶上,像在看水情。
“这融合渠润的是咱过日子的根,” 李掌柜提着饭篮说,“就像去年咱修水库,秦国的石匠砌坝、楚国的木匠做闸、鲁国的瓦匠抹缝,水通了,渠畅了,苗才长得欢。”
歇晌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的小木桶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木桶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,桶上的刻纹和剑鞘上的水纹在阳光下连成片,像条刚修好的渠。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大着嗓门喊。
四、雨天里的渠场
白露那天飘着细雨,列国的农夫却没停工,秦国的石匠把石料往棚下挪,楚国的木匠用布擦着工具,赵国的田夫给渠坝培土,雨点打在渠水的 “滴答” 声,竟像在打节拍。
“这渠场真抗淋,” 王二愣子往渠边堆沙袋,“去年下雨的时候,也是这棚子,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修,淋着淋着就不烦了。”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边,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水具和农夫都圈在里面。
“您看这水势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渠水,“跟《水经注》里说的‘水者,地之血气,如筋脉之通流者也’一个理,渠通了,啥雨都不怕。”
雨下得最大的时候,渠坝的一处突然渗水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堵 ——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