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6章 秦地夏灌核分水,魏陇创“木槽导流法”(1 / 3)
夏至的烈日炙烤着泾阳的灌溉渠,夏灌核验站的木牍分水册旁,新添了三副用于分流渠水的木刻分水闸——这是陈丈昨日凿制的,闸身刻着“甲”“乙”“丙”标识,对应不同田块,可精准控制各片区水量。按《商君法·水律》“夏至后‘需逐片核验分水公平,分水需‘按亩定量(每亩每日配水一斗五升)、渠槽需‘疏通无淤(槽底坡度一寸\/丈)’,允许‘以粮换水(缴粟二斗换一日优先用水权)’,失职者补修分水设施三十日’”,核验站还摆着青铜量水器(秦制一斗容20升,刻“官用”印记)、竹制清淤钩(长五尺,用于勾出渠底淤泥),旁边堆着三捆用于加固渠槽的荆条捆,另有两瓮用于修补渠槽裂缝的草木灰泥浆——这是陈丈按经验调制的,干后能有效防渗漏,比普通泥土耐用。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渠槽旁,就见分水吏陈丈举着一把缠满水草的清淤钩跑过来:“赵客卿!魏大夫家负责的五里分水渠,不仅没按亩分水,还把官府发的木刻分水闸私藏起来,用破陶罐挡水,昨夜夏灌时渠水全冲进他家私田,下游的十亩粟田旱得苗都蔫了!俺们村的分水工连夜清淤补渠,手上的划伤都渗血了,他却让佃户去给私宅浇花,太不像话了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魏儋正指挥家奴把木刻分水闸往马车上搬,分水册上“按亩定量”的记录旁,还沾着未干的泥浆,明显是后补的。“魏儋,《水律》明载‘夏至后分水需按亩配给,私藏分水工具导致旱涝需加倍补偿’,你家私田多占水三成,下游田块缺水超五成,分水闸全被私藏,再不管粟苗就要旱死!”赵承翻身下马,弯腰查看渠槽——槽底淤积的淤泥厚达三寸,与分水册上“渠槽畅通”的记录严重不符,“再说你私藏三捆荆条捆,连农人们修补渠槽的草木灰泥浆都被你家佃户挪用,这哪是分水,分明是损人利己!” 魏儋摇着蒲扇,扇面上沾着的泥点簌簌掉落:“客卿有所不知,我家佃户忙着浇花,哪有功夫管分水?再说这水多流点私田也不碍事,等浇完花再调水也不迟!”他话没说完,陈丈突然用青铜量水器舀起渠水,倒入自家田垄的分水口——水流均匀,刚好漫过垄沟,又指了指木刻分水闸:“魏大夫,你看俺家按闸分水、亩亩均匀,粟苗长得比你家壮!去年你家缺水,还是俺们匀给你的,今年咋还敢私藏分水闸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灌核分水,魏儋创“荆条固槽法” 赵承让人取来青铜量水器与分水册,在魏儋家的分水渠核查:“你家负责的五里渠需灌溉五十亩田,应按每亩每日一斗五升配水,实际私田多占水十五斗,下游田块缺水三十斗;三副木刻分水闸需立即归还;淤塞的渠槽需清淤三尺,赔偿下游农户粟苗损失五石!”他又让人检测渠槽坡度——魏儋家的渠槽坡度仅半寸\/丈,水流缓慢易淤,而陈丈家的渠槽坡度达标,水流顺畅,“这渠槽坡度不够,水流通不畅,你这是故意放任分水不公!” 陈丈趁机演示夏灌分水的“三步创新法”:“第一步清淤,用清淤钩沿渠槽底勾出淤泥,确保槽底无淤、坡度达标;第二步分水,按木刻分水闸标识,将渠水引入对应田块,用青铜量水器实时核验水量;第三步固槽,把荆条捆沿渠槽两侧堆叠,再用草木灰泥浆填补缝隙,防止渠水渗漏。俺们村今年灌了四十亩田,用了十副分水闸、二十把清淤钩、三十捆荆条,没一户田块旱涝,就是按规矩来的!”说着他掏出自家的分水凭证,凭证旁还附着一小包草木灰泥浆干样,“有这凭证,秋收后可优先申请官府储粮补贴,你私藏失职,以后再想申请分水物资都要受限!” 魏儋看着分水册上的实测数据,又看陈丈满是伤痕的手,脸色终于变了:“那……那我现在补调还来得及吗?佃户那边……”赵承让人搬来三捆荆条捆、两瓮草木灰泥浆、三副木刻分水闸:“现在补还来得及,需清淤五里渠槽、按亩补调三十斗水,私藏物资归还官府,另外教你个‘荆条固槽法’——把荆条捆浸泡草木灰泥浆后,紧密贴在渠槽内壁,再用夯锤轻敲固定,比单纯堆荆条防漏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