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融合礼(2 / 3)

加入书签

,” 他指着边缘的弧度,“秦国的俎沿直,就得配圆足;楚国的俎沿曲,得配方足,凑在一起才稳当。”

货郎背着布包逛礼场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朱砂,能给礼器描纹,要不要试试?”

他把朱砂调在漆里,秦国的铜鼎顿时添了三分威严,刻纹里的朱砂像淌着的热血,连最顽皮的孩子都不敢大声说话。“这叫‘礼器明’,” 货郎举着鼎耳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太庙,用这朱砂饰的礼器,列国的诸侯都赞庄重,连周天子都赏了绸缎。”

公孙矩把剑放在礼器旁,剑鞘上的水汽凝在铜鼎上,竟让散落的铜锈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铜楚金合制的地方。

“这剑是真懂礼的,” 老巫祝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行的是《和合礼》。”
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礼典》,里面记着列国礼仪融合的故事,秦国礼官学楚仪、鲁国学究学秦礼、楚国巫祝学鲁仪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,” 先生指着礼典,“得让他们知道,礼仪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敬而不争才长久。”

三、融合礼连万家

融合礼开始那天,列国的百姓都来观礼,秦国的长老捧着祭品,楚国的主妇端着酒爵,鲁国的孩童捧着束帛,脚步轻得像踩在棉花上,生怕惊扰了神灵。

“今儿行的是《万家祭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块礼帛喊,“秦国的告天仪、鲁国的祭祖礼、楚国的祈年俗,合在一起才完整,看着看着就懂敬畏了。”

公孙矩站在礼台旁,看着众人行礼,旁边的小石头捧着个小陶豆,正跟着巫祝学祭酒。“慢点洒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陶豆,“这礼越行越敬,就像日子越过越知好歹。”

仪式刚进行到一半,肃穆感就漫了整个村子。秦国的礼官刚读完祝词,楚国的巫祝就唱起了歌谣,列国的仪轨在礼场里流转,引得人心里发沉。

“您看这配合,” 隔壁的老太太捻着佛珠念,“执礼的是秦国的礼官,可赞礼的是楚国的巫祝,献帛的是鲁国的书生,行着行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
行到列国合创的 “共拜礼” 时,场上的秦国长老拱手,楚国百姓鞠躬,鲁国书生作揖,动作不同却同样恭敬,连飞过的乌鸦都停在树梢,像在观礼。

“这融合礼连的是咱过日子的敬,” 李掌柜捧着爵杯说,“就像去年咱修祠堂,秦国的石匠刻神位、楚国的木匠做供桌、鲁国的漆匠刷祭器,合在一起才叫庄严。”

礼成撤器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做的玉璋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玉璋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,璋上的纹路和剑鞘上的礼纹在雪光里连成串,像条看不见的礼绳。
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压低嗓门喊。

四、雪天里的礼场

小寒那天飘起了鹅毛雪,列国的礼官却没停礼,秦国的礼官把铜鼎往棚下挪,楚国的巫祝用帛巾盖着祭品,赵国的赞者往席上垫毡子,雪花落在礼器上,竟像撒了层碎银。

“这礼场真抗冻,” 王二愣子往火堆里添松柴,“去年下雪的时候,也是这棚子,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礼,冻着冻着就不冷了。”
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边,剑鞘上的雪花化成水,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礼器和行礼的人都圈在里面。

“您看这诚心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礼场,“跟《礼记》里说的‘礼者,敬而已矣’一个理,心诚了,啥雪都不怕。”

雪下得最大的时候,礼台的一块木板突然裂了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修 —— 秦国的铜片、鲁国的木楔、楚国的麻绳拼在一起,裂口处竟比原来还结实,像特意加固的。

“这修补比原来的还稳当,” 木匠用锤子敲着木楔笑,“就像这融合礼,缺了哪国的仪轨都不行,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