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融合卷的墨,记着万家的史(2 / 3)

加入书签

帛;楚国的墨色淡,得配深点的简,凑在一起才醒目。”

货郎背着布包逛史坊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防虫药,能给书卷防蛀,要不要试试?”

他把药粉拌在墨里,鲁国的松烟墨顿时添了三分清芬,写在竹简上的字像裹着层香气,连最贪吃的书虫都绕着走。“这叫‘千年存’,” 货郎举着竹简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史馆,用这墨写的典册,列国的博士都抢着抄,连王室图书馆都来订。”

公孙矩把剑放在史具旁,剑鞘上的水汽凝在砚台里,竟让散开的墨汁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竹楚帛合订的地方。

“这剑是真懂史的,” 老令尹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记的是《万家史》。”
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史略》,里面记着列国史书融合的故事,秦国史官学楚简、鲁国学究学秦笔、楚国令尹学鲁牍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,” 先生指着史略,“得让他们知道,史书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互鉴互学才长久。”

三、融合卷记万家

融合卷传遍郡县那天,列国的书馆里都摆着抄本,秦国的亭长读着徭役记,楚国的里正看着水利志,赵国的啬夫查着农桑录,墨香在馆里飘,像朵会结果的花。

“今儿抄的是《过日子史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卷竹简喊,“秦国的冶铁术、鲁国的纺织法、楚国的造船技,合在一起才完整,看着看着就明白来路了。”

公孙矩坐在史案旁,看着众人抄史,旁边的小石头握着支小毛笔,正跟着太史公学写字。“慢点写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手腕,“这史越记越厚,就像日子越过越有根。”

书卷刚抄到十卷,赞叹声就漫了整个郡县。秦国的简册刚记完春耕,楚国的绢帛就续上了秋收,列国的往事在字里行间流转,引得人放不下手。

“您看这衔接,” 隔壁的老秀才戴着花镜读,“冶铁是秦国的技法,可采矿用了楚国的工具,记账学了鲁国的法子,看着看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
写到列国合编的 “共修路” 时,案上的秦国史官记石料,楚国令尹写工匠,鲁国学究注工期,字迹衔接得像一个人写的,连飞过窗棂的秋雁都停在檐上,像在看史里的春秋。

“这融合卷记的是咱过日子的根,” 李掌柜捧着卷农书说,“就像去年咱续家谱,秦国的支系记战功,楚国的分支写手艺,鲁国的旁系录学问,合在一起才叫全族史。”

傍晚收卷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抄的史页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纸页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,纸上的字迹和剑鞘上的史纹在月光里连成篇,像部活的简册。
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大着嗓门喊。

四、雨夜中的史坊

重阳那天飘起了冷雨,列国的史官却没停工,秦国的太史把竹简往案里挪,楚国的令尹用布盖着绢帛,赵国的博士往墨里掺酒防冻,雨点打在窗纸上,竟像在添标点。

“这史坊真抗淋,” 王二愣子往炉里添着炭,“去年下雨的时候,也是这屋子,让列国的史官凑在一块儿记,淋着淋着就不冷了。”
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案边,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史具和史官都圈在里面。

“您看这墨迹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书卷,“跟《文心雕龙》里说的‘史肇轩黄,体备周孔’一个理,史有根,人心就定,啥雨都不怕。”

雨下得最大的时候,案上的一卷竹简突然散了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修 —— 秦国的麻绳、鲁国的胶汁、楚国的木钉连在一起,简册顿时牢得像新的,像早就练过的。

“这修补比原来的还结实,” 木匠用锥子穿孔笑,“就像这融合卷,缺了哪国的记载都不行,凑在一起才完整。”<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