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5章 秦地秋收核仓禀,魏陇藏谷创古法(3 / 3)
广‘陶瓮分层藏谷术’,小吏派活者调离,贫户缺陶瓮可申请‘官府借用’。” 卫鞅看着记录上“韩儋补晒”“宋吏送工具”的记载,又捏了捏赵承递来的谷粒,点头道:“双保制可行,再加一条:储粮核验需有农人代表在场,若再出现私藏物资、掺假储粮,小吏削去管仓职权,贵族需公开致歉并补偿农户霉变谷损失!更要把‘分层藏谷’‘陶瓮藏谷’写入《仓律》附册,让各地学习。” 淳于越起身作揖:“善!储粮是冬安的根,官府多听百姓的法子,多教实用的技巧,藏好的谷才能真正护寒冬、保来年,这才是变法的本意。” ## 四、储粮实录藏暖意,古法新创护民生 深夜的泾阳县寺,赵承在《变法实录》上写道:“秦昭襄王二十七年秋,泾阳核秋收储粮,韩儋私藏苇席、掺假储粮,督其补晒新谷三次、补偿五石好谷,教‘仓廪分层藏谷法’;魏地曲沃,宋吏借晒谷派活,孟姬率农创‘陶瓮分层藏谷术’,后吏送工具(扬谷锨十把、麻纸两卷),秋收得以顺利。” 案上摆着两样东西:一是陈丈送来的“分层藏谷”样本(装在陶碗里,谷粒间夹着薄层草木灰,干爽无霉);二是孟姬托人捎来的小陶瓮(里面装着半瓮藏谷,附纸条“埋了五日,谷粒还干,孙儿说要教邻人也这么藏”)。 赵承走到窗边,望着远处的晒场——月光下,韩儋的佃户正跟着陈丈学编竹篾席,农人们用分到的苇席垫起新谷囤;曲沃的方向,隐约能想象到院坝里的陶瓮整齐排列,王婆的孙儿正帮着往瓮口扎麻布,秋夜的微风里混着新谷与草木灰的清香。 他提笔在实录末尾添了一行:“储粮之要,在‘真实’不在‘掺假’,在‘创新’不在‘守旧’。”这行字,后来被赵玥修复秦简时发现,旁边还黏着一粒用分层法藏过的谷粒——历经千年,仍带着泾阳处暑的暖意,也带着那个时代最朴素的智慧:不管仓廪还是陶瓮,只要法子对,农人就能藏好每一粒谷,安稳过冬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