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章 融合节的欢,聚着万家的情(2 / 3)
得配些咸肉;楚国的豆沙绵,得配些坚果,凑在一起才爽口。”
货郎背着布包逛节场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彩纸,能做列国的灯笼,要不要试试?”
他把彩纸剪成不同的形状,秦国的方灯、楚国的圆灯、鲁国的花灯,糊在一起竟成了个万花筒,点燃后墙上的影子像在跳舞,连最不爱动弹的老汉都凑过来看。“这叫‘合欢灯’,” 货郎举着灯笼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节上,用这纸做的灯,列国的孩子都抢着要,连王妃都派人来讨。”
公孙矩把剑放在节物旁,剑鞘上的汗渍蹭在香囊上,竟让散落的香料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布楚线合制的地方。
“这剑是真懂过节的,” 老司仪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过的是《团圆节》。”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节俗》,里面记着列国节庆融合的故事,秦国的端午学楚俗、鲁国的重阳学秦礼、楚国的中秋学鲁仪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长见识的,” 先生指着节俗,“得让他们知道,节庆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和而不同才长久。”
三、融合节聚万家
融合节开场那天,列国的人都来赶热闹,秦国的汉子赛龙舟,楚国的女子跳傩舞,鲁国的书生吟诗歌,鼓声、歌声、欢笑声混在一起,像锅沸腾的八宝粥。
“今儿演的是《万家欢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个彩球喊,“秦国的鼓乐、鲁国的舞蹈、楚国的歌谣,合在一起才完整,看着看着就忘了时辰。”
公孙矩坐在戏台旁,看着众人欢庆,旁边的小石头举着个小鼓,正跟着鼓手学节奏。“慢点敲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鼓槌,“这节越过越热闹,就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。”
节刚过了半晌,欢笑声就漫了整个乡野。秦国的龙舟刚冲过终点,楚国的香囊就抛了过来,列国的祝福在节场上飞,引得人心里发烫。
“您看这互动,” 隔壁的老太太剥着粽子,“划龙舟的是秦国的后生,可敲鼓的是楚国的老汉,送水的是鲁国的姑娘,闹着闹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到了列国合跳的 “共庆舞” 时,场上的秦国舞者摆着方步,楚国舞者转着圈,鲁国舞者挥着袖,脚步配合得像一个人排的,连飞过的鸟都在戏台上方盘旋。
“这融合节聚的是咱过日子的情,” 李掌柜举着酒杯说,“就像去年咱修祠堂,秦国的石匠、楚国的木匠、鲁国的瓦匠一起动手,祠堂成了,心也齐了,节日才更像样。”
傍晚祭月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做的香囊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香囊突然和剑同时亮了亮,香囊上的绣纹和剑鞘上的节纹在月光里连成串,像条看不见的彩绳。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大着嗓门喊。
四、雨天里的节场
夏至那天飘起了小雨,列国的人却没散,秦国的老汉把祭品往棚下挪,楚国的姑娘用布盖着乐器,赵国的妇人给孩子披上蓑衣,雨点打在油纸伞上,竟像在打节拍。
“这节场真抗淋,” 王二愣子往戏台边搭雨棚,“去年下雨的时候,也是这棚子,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乐,淋着淋着就不烦了。”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棚下,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节物和欢庆的人都圈在里面。
“您看这人情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指着节场,“跟《礼记》里说的‘礼之用,和为贵’一个理,人心齐,啥雨都不怕。”
雨下得最大的时候,戏台的一块幕布突然破了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布料补 —— 秦国的麻布、鲁国的丝绸、楚国的油纸缝在一起,破洞处竟成了个小小的福字,像特意绣的。
“这补丁比原来的还好看,” 绣娘用针线缝着布角笑,“就像这融合节,缺了哪国的习俗都不行,凑在一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