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章 融合歌的韵,唱着万家的和(2 / 3)
“秦国的弦音沉,就得配高点的音;楚国的弦音高,得配低点的音,凑在一块儿才顺耳。”
货郎背着布包路过杂院,见里面热闹,掀帘进来:“俺从南边带了些铜片,能给乐器当配件,要不要试试?”
他把铜片装在笛子的吹口上,楚国的竹笛顿时添了三分清亮,吹起来像黄莺在唱,连最不爱听歌的孩子都停下了玩闹。“这叫‘音和谐’,” 货郎举着笛子笑,“去年在魏国的庙会上,用这铜片做的乐器,列国的乐师都抢着要,连宫里的乐队都来订。”
公孙矩把剑放在融合乐器旁,剑鞘上的水珠滴在琴身上,竟让散开的木纹慢慢聚成个圆,圆心处正好是秦木楚竹合制的地方。
“这剑是真懂音乐的,” 老乐师指着新纹,“知道咱今儿做的是《共鸣器》。”
正说着,教书先生拄着拐杖来了,手里拿着本《列国乐志》,里面记着列国调子融合的故事,秦国乐师学楚曲、鲁国乐师学秦腔、楚国乐师学鲁调都有,页边写满了批注。“这是给大伙找灵感的,” 先生指着故事,“得让他们知道,音乐融合的门道,跟列国的相处是一个理,和而不同才长久。”
三、融合歌进万家
融合歌传遍村子那天,列国的人在田间地头都哼着调子,秦国的农夫耕地时唱,楚国的妇人织布时和,赵国的孩子放牛时吼,调子在风里飘,像朵会跑的花。
“今儿教的是《过日子谣》,” 王二愣子媳妇举着个歌词板喊,“秦国的调子唱耕耘,鲁国的调子唱收获,楚国的调子唱欢庆,合在一起才完整,听着听着就会了。”
公孙矩坐在老槐树下,看着众人学唱歌,旁边的小石头抱着自己做的小鼓,正跟着老乐师学节奏。“慢点敲,” 公孙矩帮孩子扶了扶鼓槌,“这调子越唱越顺口,就像日子越过越顺溜。”
歌声刚传到各村,学唱声就漫了整个乡野。秦国的三弦刚起个头,楚国的古筝就接了上来,列国的调子在田野里比着美,引得人心里发痒。
“您看这合唱,” 隔壁的老太太摇着纺车唱,“我唱秦国的词,你唱楚国的调,他吹鲁国的笛,唱着唱着就忘了哪是哪国的。”
唱到列国合编的 “丰收歌” 时,场上的秦国汉子唱高音,楚国姑娘唱中音,鲁国书生唱低音,声部配合得像早就排好的,连路过的鸟儿都停在树上听。
“这融合歌唱的是咱过日子的乐,” 李掌柜端着酒杯说,“就像去年咱庆丰收,秦国的打谷声、楚国的扬场声、鲁国的晒谷声,合在一起才热闹。”
傍晚收工的时候,小石头举着自己做的小鼓跑向剑,刚跑到旁边,鼓突然和剑同时颤了颤,鼓上的纹路和剑鞘上的和纹在夕阳下连成串,像条看不见的音波。
“这俩是一伙儿的吧?” 有人大着嗓门喊。
四、雨夜中的合唱
寒露那天突降冷雨,列国的人却没散,秦国的老汉把三弦往屋檐下挪,楚国的姑娘把古筝抱进廊子,赵国的孩子围着听老乐师哼调子,雨点打在乐器上,竟像在伴奏。
“这歌会真抗淋,” 王二愣子往廊下搬炭火,“去年下雨的时候,也是这廊子,让列国的人凑在一块儿唱,淋着淋着就不冷了。”
公孙矩抱着剑站在廊边,剑鞘上的雨水顺着纹路汇成个圆,把所有乐器和歌者都圈在里面。
“您看这和声,” 教书先生用拐杖打着拍子,“跟《乐记》里说的‘乐者,天地之和也’一个理,歌声和,人心也和,啥雨都不怕。”
雨下得最大的时候,廊下的灯突然灭了,众人赶紧用列国的物件照明 —— 秦国的漆木盒装松脂,楚国的竹编篮放柴禾,鲁国的木盘盛火炭,火光映着众人的脸,歌声反而更亮了,像早就练过的。
“这配合比单用哪国的物件都提气,” 老乐师拨着琴弦笑,“就像这融合歌,缺了哪国的调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