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秦地秋收核税粮,魏陇纳赋保民生(1 / 3)

加入书签

处暑的秋阳晒得泾阳的粟穗金黄,秋收核验站的木牍税粮册已在粮囤旁摞起半尺高。按《商君法·田律》“处暑后‘需逐户核验秋收税粮,按亩定税(粟田每亩缴三斗、麦田每亩缴两斗),允许‘以绢代粮(一匹绢抵五斗粟)’,瞒报田亩或欠缴者需补缴并补晒粮三日’”,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:青铜税粮斗(秦制一斗容2000毫升,刻“税用”印记)、木牍田亩册(记每户田亩数、应缴粮、实缴粮)、绢布量尺(测绢布长宽,达标方可代粮),旁边还堆着三捆待分发的晒粮用竹席。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核验站旁,就见农人陈丈抱着缴粮的陶瓮跑过来:“赵客卿!韩大夫家有十亩粟田,却只报五亩,缴粮也少缴了十五斗,还说‘私田不用缴税’!俺们村的农人按实报田、足额缴粮,手都磨起了茧,他却藏粮瞒田,太不像话了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韩儋正指挥家奴把粟粮往私仓搬,粮囤旁的田亩册上,“五亩粟田”的字迹明显有涂改痕迹。“韩儋,《田律》明载‘私田需与公田同缴粮,瞒报一亩罚缴两斗’,你家实有十亩粟田,却只报五亩,少缴的十五斗粮,够三户贫户缴粮额度!”赵承翻身下马,指了指私仓的粮囤——新粟堆得冒尖,与田亩册上“五亩收成”的记录严重不符,“再说你私藏五领竹席,农人们晒粮都要轮流借,这哪是纳赋,分明是损公肥私!” 韩儋抱着装着新粟的陶碗,粮粒从指缝漏下:“客卿有所不知,我家十亩田有三亩是薄田,收成只够自家吃,哪有多余粮缴税?再说私田是佃户种的,税该佃户缴,不该算在我头上!”他话没说完,陈丈突然蹲下身,翻开自家的田亩册——上面“八亩粟田、三亩麦田”的记录清晰,旁附“足额缴粮二十七斗”的核验印,“韩大夫,你看俺家薄田也缴了粮,哪有私田不缴税的道理?去年你家欠缴的粮,还是俺们帮着补晒才过关,今年咋还瞒报?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缴核税粮,韩儋补粮学纳赋 赵承让人取来田亩册与青铜税粮斗,在韩儋家的粟田丈量:“你家田垄长三十丈、宽十丈,按秦制‘一亩二百四十步’算,刚好十亩,哪来的三亩薄田?”他又让人从私仓取粮实测:“这一斗粟粒饱满,亩产超六斗,十亩应收六十斗,按亩缴三斗算,应缴三十斗,你却只缴十五斗,少缴一半!” 陈丈趁机演示缴粮流程:“缴粮要先过斗(平斗无堆),再验质(无霉粒),最后入官仓。俺家今年收了四十八斗粟,缴了二十四斗,还剩二十四斗够过冬,就是按规矩来的!”说着他掏出自家的缴税凭证,“有这凭证,来年春贷种粮还能优先,你瞒报欠缴,以后可就没这好处了!” 韩儋看着田亩册上的实测记录,又看陈丈手里的缴税凭证,脸色慢慢变了:“那……那我现在补缴还来得及吗?佃户那边……”赵承让人搬来五斗新粟:“现在补还不晚,需补缴十五斗粟,另外因瞒报田亩,需多缴五斗罚粮,共二十斗。你私藏的竹席,分给农人们晒粮,算是补偿之前的短缺。” 他还教韩儋“以绢代粮”的规矩:“若实在缺粮,可拿绢布抵,一匹绢需长三丈、宽二尺,抵五斗粟,你家有织机,来年可多织绢备用。”午后,韩儋让人把私仓的二十斗粟搬到官仓,又让管家取出三匹合格绢布:“之前是我不懂私田缴税规矩,差点误了纳赋,以后肯定按实报田、足额缴粮。” 赵承趁机在核验站旁立起“缴税示教牌”,画着“田亩丈量法”“税粮核验步骤”“绢布代粮标准”,旁边还标注“缴粮后需领凭证,遗失需补验”。他在税粮册批注:“处暑核泾阳税粮,韩儋瞒报田亩、欠缴粮,督其补缴并罚粮,教纳赋之法。”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,旁注“战国秦秋收缴税标准,见睡虎地秦简《田律》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纳赋避苛吏,以物代粮解民忧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纳赋点旁,孟姬正帮着农妇们整理代粮的麻布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“秋收纳赋允许‘以麻代粮(一匹麻抵三斗粟)、以布代粮(一匹布抵四斗粟)’,小吏不得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