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4章 秦地春汛核堤岸,魏陇疏渠保农时(1 / 3)
雨水的潮气刚漫过泾阳的渭水堤岸,堤岸核验点的木牍已在防汛棚前摞起半尺高。按《商君法·水律》“雨水后‘需每周核验堤岸稳固,修补裂缝、加固夯土,乡邑需备‘草捆(每里百捆)、木桩(每里五十根)、铁锹(每户一把)’,失职者补修堤岸七日’”,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:木牍堤岸册(记各村堤段、修护记录)、青铜夯尺(测夯土紧实度,误差超半指需补夯)、竹制裂缝测尺(测堤缝宽度,超一寸需填补),旁边还堆着三捆待分发的防汛草捆。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堤岸旁,就见堤工陈丈扛着开裂的铁锹跑过来:“赵客卿!公孙大夫家负责的三里堤岸,裂缝都没填,夯土也松垮,昨日春雨后,堤脚已渗水!俺们村的堤工连夜补夯,手都磨出血了,他却让佃户回家晒粮,太不像话了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公孙儋正站在堤岸旁的酒肆里,指挥家奴把防汛木桩往马车上搬。“公孙儋,《水律》明载‘堤岸需‘雨停即查、缝现即填’,你负责的堤段裂缝超两寸,夯土松散,再不管就要溃堤,下游的百亩农田都要被淹!”赵承翻身下马,指了指堤脚——渗水处已积起半尺深的水洼,夯土一捏就碎,“再说你私藏两捆草捆、三十根木桩,堤工们还用着断柄的铁锹,这哪是护堤,分明是拿农时赌!” 公孙儋捧着暖炉,隔着酒肆窗棂辩解:“客卿有所不知,我家佃户刚收完晚麦,粮囤还没晒干,哪有时间修堤?再说这堤岸去年刚补过,晚几日修也不碍事,真渗水了再堵也来得及!”他话没说完,陈丈突然蹲下身,挖开堤岸的裂缝——里面的夯土已泡软,露出半尺深的空洞,“公孙大夫,你看这空洞,再下雨就要塌了!去年春汛,就是这段堤塌了,下游的粟田淹了三成,俺们堤工泡在水里堵了三日,手都泡肿了!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修护堤岸,公孙儋补堤学防汛 赵承让人取来青铜夯尺,在公孙儋负责的堤段测了三个点:“你看,这处夯土误差超一寸,远不达标,裂缝不填补,春汛一来肯定溃堤。”他又让人抬来草捆和木桩,教堤工们修补:“先填裂缝(草捆裹泥土塞缝),再打木桩(每隔三尺打一根),最后补夯土,这样才抗汛。” 陈丈趁机演示起防汛技巧:“这堤岸每隔一里有个水位桩,桩上刻着汛限,春汛时要每日看三次,超线就要预警。去年有次水位快超线,俺们按桩刻预警,提前转移了粮囤,才没被淹!”说着他掏出竹制裂缝测尺,“这尺子测缝宽,超一寸就要填,你看你这段堤,好几处都超两寸了,再不管真要出事!” 公孙儋看着自家佃户笨拙地跟着填缝,又看陈丈他们熟练的补夯动作,脸色慢慢变了:“那……那我现在让佃户补堤还来得及吗?下游农田那边……”赵承让人搬来三捆新草捆、二十根木桩:“现在补还不晚,每日补堤三时辰、巡堤两时辰,五日就能修好。你私藏的物资,就分给堤工,算是补偿之前的短缺。” 他还教公孙儋防汛的诀窍:“雨后要先查堤脚(最易渗水),再查裂缝,补缝要用‘草捆+泥土’分层填,比单用泥土结实。你看——”说着拿起草捆,示范着塞进裂缝,“这样水渗不进去,堤岸也稳固。”午后,公孙儋让人把私仓里的粟米搬来,给参与补堤的堤工每人发了半斗:“之前是我不懂防汛的重要性,差点误了农田,以后肯定让佃户好好护堤。” 赵承趁机在核验站旁立起“堤岸护示教牌”,画着“补堤三步法”:“查缝、填草、补夯”,旁边还标注“水位桩观测法”“防汛物资堆放位置”。他在堤岸册上批注:“雨水核泾阳堤岸,公孙儋纵容佃户失职,督其补堤并补物资,教防汛之法。”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,旁注“战国秦堤岸防汛标准,见睡虎地秦简《水律》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疏渠避苛吏,开沟引水护秧苗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灌溉渠旁,孟姬正带着农妇们用铁锹疏渠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“灌溉渠需‘官府组织疏淤,供铁铲(每里三十把)、竹筐(每户两个),农艺吏教引水法’”,可负责督渠
↑返回顶部↑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