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3章 秦地冬校核学规,魏陇兴塾启蒙童(1 / 3)

加入书签

大寒的暖阳刚透过泾阳冬校的窗棂,校塾前的木牍学规册已在案上摊开。按《商君法·教律》“大寒后‘需核验乡邑冬校教学,塾师需教‘读写、算术、律条’三项基础,蒙童出勤率超九成、考核合格者记‘学功簿’,塾师失职者需补授十日’”,核验站摆着三样核心物:木牍学功册(记蒙童出勤、考核)、青铜算筹(测算术能力,能算对十道加减为合格)、竹简识字卡(刻常用字,识满五十为合格),旁边还堆着三捆待分发的蒙童习字用木简。 赵承的青骊马刚停在冬校旁,就见塾师陈丈握着磨损的识字卡迎上来:“赵客卿!嬴大夫家的三蒙童,半月只来三日,考核时识字仅三十个、算术错五道,还说‘贵族子弟不用学这些粗活’!俺们村的蒙童天不亮就来,手冻裂了还在练字,他却纵容孩子逃学,太不像话了!” 顺着陈丈指的方向,赵承看见旧贵族嬴儋正站在冬校墙外的茶寮里,指挥家奴把蒙童的木简往马车上搬。“嬴儋,《教律》明载‘乡邑蒙童需年满七岁入冬校,学制三个月,贵族子弟不得例外’,你家蒙童既逃学又考核不合格,还想跟合格蒙童一样记学功?”赵承翻身下马,指了指学功册——上面陈丈教的蒙童出勤率满格,考核全优,而嬴家蒙童的记录满是“缺勤”“不合格”的朱批,“再说你私藏两捆木简,冬校的蒙童们还用着开裂的简片,这哪是办学,分明是误人子弟!” 嬴儋捧着暖炉,隔着茶寮的门帘辩解:“客卿有所不知,我家蒙童要学礼器辨识、车马驾驭,哪有时间学这些识字算术?再说贵族子弟以后要管佃户、理私田,会认个‘田’‘粮’字就行,学多了也没用!”他话没说完,陈丈突然唤来两名蒙童——一个捧着写满字的木简,一个用算筹快速算出“八加七等于十五”,“嬴大夫,你看这俩蒙童,学了三个月就能帮家里记账、算收成,你家蒙童要是再逃学,明年连自家田亩数都算不清!” ## 一、主线:赵承督教正学规,嬴儋补学启蒙童 赵承让人取来竹简识字卡,让嬴家蒙童嬴小郎辨认:“这‘税’‘律’二字,你上周学过,现在还认识吗?”嬴小郎支支吾吾答不上来,倒是旁边的蒙童立刻读出字音,还解释“税是缴粮、律是规矩”。赵承又拿出青铜算筹,让嬴小郎算“五斗粟分三户,每户得几斗余几升”,结果算错两次,惹得周围蒙童小声议论。 陈丈趁机演示教学:“识字要先认‘田、粮、家’这些常用字,每日识五个,月底就能满五十;算术用算筹,横为五、竖为一,这样加减就简单了。”说着他拿起木简,教蒙童们写“农”字,“你看这字,像不像一个人在田里干活,咱们学字就是为了懂农事、知规矩。” 嬴儋看着自家蒙童笨拙地跟着学握笔,又看陈丈耐心教字的模样,脸色慢慢变了:“那……那我家蒙童现在补学还来得及吗?学功册的事……”赵承让人搬来两捆新木简:“现在补还不晚,每日来冬校补授一个时辰,十日后续考,合格了照样记学功。你私藏的木简,就分给冬校的蒙童,算是补偿之前的短缺。” 他还教嬴儋教蒙童的诀窍:“教识字可以结合日常,比如认‘粟’字时,就拿粟粒对照;教算术就用分粮举例,这样蒙童记得牢。”午后,嬴儋让人把私仓里的粟米搬来,给留校补学的蒙童每人发了半斗:“之前是我不懂冬校的重要性,差点误了孩子,以后肯定让蒙童按时来学。” 赵承趁机在冬校旁立起“学规示教牌”,画着“蒙童出勤表”“识字算术步骤”,旁边还标注“塾师每日需查出勤、每周考一次”。他在学功册上批注:“大寒核泾阳冬校,嬴儋纵容蒙童逃学,督其补学并补木简,教教学之法。”这行批注后来被赵珩整理东汉藏书时发现,旁注“战国秦冬校教学标准,见睡虎地秦简《教律》”。 ## 二、支线·孟姬:魏陇兴塾避苛吏,扫盲启智护蒙童 同日上午,魏国曲沃的乡塾旁,孟姬正带着农妇们帮蒙童削习字木简。按李悝“尽地力之教”,“乡邑需设‘冬塾’,官府供木简、识字卡,塾师由识字农人担任,不得私收束修”,可负责督学的小吏宋

↑返回顶部↑

温馨提示:亲爱的读者,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,请勿依赖搜索访问,建议你收藏【格格党】 www.g3zw.com。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!

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,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。

书页/目录